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
2012-10-7 11:10:50

    珠玑古巷,地处岭南与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在秦汉之时,大庾岭道设有横浦关,通岭南。东汉建安八年(203年)设交州。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广信移番禺。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设交、广二州。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①,治曲江。从此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的陆路沟通日益重要。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岭入粤颇多。至唐代大庾岭路北上交通更为通畅。在岭南南雄这一中转重镇,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迁的故事,由此诞生了珠玑巷,一个令广府民系各姓难以忘怀迁徙情思。
    珠玑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处粤赣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粤",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个具有1010多年历史的古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②珠玑镇,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镇,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广府陈氏,是广府民系的大支之一。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岭南的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中、粤西、粤西南、粤北部分和广西南部。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台地、还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的地方,因简称之"广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广府文化"。
    陈氏来广东的历史悠久,据载东汉初年的经学家陈元,字长孙,广信县人,其父陈钦,与刘歆同精《左氏春秋》,并以此传授王莽,自名为《陈氏春秋》,王莽篡汉后,任厌难将军。③陈元少传家学,为父训诂,成为这一经学派的宗师之一④。)清《香山县志》载,东汉有陈临,香山(今中山)人,顺帝永建间(126-131年)郡举孝廉,官至苍梧太守,献帝建安(196-220年)中被征为廷尉⑤。《陈书•高祖纪》南朝梁时,有陈霸先曾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州之军事,太清三年(549年)七月,陈霸先平定元景仲。后受命平定东衡州诸郡之乱,兼监始兴郡。此后,由此起家,最后代梁为陈朝武帝⑥。可以说,岭南是陈氏的福地之一。在南雄珠玑巷氏族大迁徙中,陈姓居第三位。自北宋以来,珠玑巷陈氏族人人为避兵燹战乱,或避自然灾害,或宦游,或亲友团聚,大批陈氏南迁,至元末明初,迁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陈氏有数十支系,经过数百年的本地化,接受了广府文化的熏陶,已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万人口,成为广府文化的一支大军。现依昭穆将主要支系的外徙与分布叙述如下:

    一、陈积中支系 
    陈积中是江西省泰和县柳溪古井巷人,娶欧阳氏,生三子:轼、軧。三房子孙遍布赣、粤、桂大地。 陈积中长子陈轼,字彦安,举迪功郎,迁翁源令,江右棠梨山派其后裔也。因侬智高之乱,率三子贵英、四子贵章、五子贵明、六子贵成由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徙居番禺慕德里司小塘村开基。后裔分布禀边、雅湖、花县松园朱村、仙贝、仙阁、广东省城双井街、清潭等地。 
    陈积中次子陈軧(1004-1065年),字彦约,号八府君,宋真宗时(998-1022年)任南雄府保昌县尉,曾讲学保昌,德高望重,人们敬称他"保昌尉",因又号保昌公,娶曾氏,生三子:晦叔、宏叔、华叔,续吴氏,生四子:世宁、世清、世昌、世盛。陈軧任满后,仰慕岭南风光,要携妻儿入粤,妻曾氏不愿意,遂带长子晦叔与次子宏叔回归江西泰和守护宗祀。陈軧则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