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神龛和参加捐资兴建的县份之考辨
2013-5-21 21:46:05
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为清末广东省陈姓族人捐资建造的合族祠。陈氏书院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议建①,历七年,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建成,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②又“乾隆间有合族祠之禁,多易其名为书院、为试馆”。③ 到光绪年间,广东官府再有取缔广州城内合族祠的举措。故陈氏书院虽冠名书院,但祠堂为实。
祠堂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祭礼祀神的地方。陈氏书院作为一民间宗祠,少见于史载,在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治历史时期,很多有关资料都失落或被湮没了。然而,随着世人对它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对其本身的历史进行探究,在人们的不断调查研究中,一些散藏于民间的史料慢慢被人发掘出来了。早些时候,黄海妍、鲍 黄海妍、炜发现的藏于广东新会景堂图书馆的《陈氏宗谱》,内里收录的《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和《陈氏书院记》,不仅为人们找到了当时兴建陈氏书院的缘由:广东陈姓士绅“为崇德报功之举”, “议建宗祠”;同时也揭开了陈氏书院从倡建购地到筹集款项建造的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最近,笔者有幸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氏书院为馆址) 资料室发现了一张绘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 冬的陈氏书院《正座西第三龛》排位图(图一)。这张图,不仅填补了陈氏书院有关神龛方面资料的空白,让后人重新了解后座神龛分布排列、神主牌位总列数及捐资入主兴建陈氏书院的县份等详细情况;
图一 《正座西第三龛》排位图
且经细致阅读分析并翻查有关资料,笔者还发现先前一些有关陈氏书院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值得商榷。现就笔者发现所得,作初步探讨,试图能对陈氏书院的资料有所补充。
一、陈氏书院《正座西第三龛》排位图形态
《正座西第三龛》排位图为印刷品,长522厘米,宽647厘米。虽有少损修补,幸无缺,字迹清晰,整体保存尚算完整,图上绘的是陈氏书院正座西第三龛的神位排列。与其一起的还有两张入主陈氏书院神位的收银单据,两入主收银单为影印件,长267厘米、宽122厘米,是“昌源号” 经手收发的收银单据,这“昌源号” 是当时陈氏建祠公所委托代理收费的银铺号,相当于今日的银行代缴费服务一般。其中一张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月初九收发的,入主者是“新会”“石头村”清朝“十八世祖五品军功衔” “讳文福字擢启号静斋”,在单据的右上角用毛笔写着“正座西第三龛第九级448号”;另一张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十五日收发的,入主者是“新会” “石头村” 清朝“茂均字维有号溢生长生禄位”,在单据的右上角用毛笔写着“正座西第三龛第廿一级1159号”。据两入主单上印的“携此单到连元街陈氏建祠公所挂号,仍凭此单换小簿永远领胙”,这单上毛笔所写是携单到陈氏建祠公所挂号后入册安排座号,按其标注的座号在排位图上均能找得到入主单上的名字和县份。这三张资料夹在一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由“香港荷李道强华承印”的诗文集中,此诗文集封面和第一、第二页已缺,内里有损,但已经精心托裱加以封面重新装订。细看内容得知,此书是移居香港的台山陈氏第廿三世符祥、康祥之父陈任国及母邝氏“八秩开二”,“双亲双寿之庆,计赐诗文鼎礼者逾千人道贺,宴饮者千人,一时盛事……蒙亲友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