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颖
2016-8-11 11:17:53

 
        @台山三合玉懷-陳經緯 :多谢你对“颖川”二字在汉已用“颖川”二字的认同!谢谢!到北宋初秀才编纂《百家姓》,秀才当然在“陈”字下面注上“颖川”二字!不是“颍”川!但对(颍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就是最原始的名”提法有所保留。并不见得!我难苟同!谁拿得出像【书画四•清同治间金陵书局仿汲本刋《陈书》】那样原装版本《史记》?!(见附图 1)。那样的原版线装书(未加说明,无断句),保留原汁原味,才有说服力。……说太多了也是浮云!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颍川以水名郡,字当从水。而汉碑郡名多从禾。”这就明白告诉我们:汉以前叫颍川郡,自汉(汉太邱长寔公)以后叫颖川郡,“后”到什么时候?起码到清•段玉裁以后几代(有一个认识过程),都叫颖川郡,不称“颍川郡”! (见附图 2)而今人一见到“颖”川二字,由于文化知识的优劣,不能强求陈氏后代在修谱时的頑固性,转不过弯來,在旧谱一见到“颖”字,就当仁不让,立即改成“颍”!(见图3)。如果是凤台公后裔,安能修得好谱?!这样顽劣、自恃 之人,让他修谱,前人的心血,岂不让他毁于一旦?!
        七祖属汉至清的北宋时间段,当时当然写“颖川郡”,不写“颍川郡”。(附图 4)。
        很多旧谱记“颕川”,颕字并不是“颍”、“颖”的多种写法,并不像茴字有四种写法,仅两种。颕,古同“颖”!不是“颍”字(见图 4)!(此恕不一一列举)。
      《始祖伯谟翁遗牒》称:……传二十八世生寔,号太邱,同守“颖川,始郡焉”。(见附5)。我们可这样理解:此时才开始叫颖川郡。寔公生逢其时,寔公和子孙始,才叫颖川陈氏,寔公始,称颖川世系一世祖(附图文6) 。而《太祖谟翁遗牒》则少了“始郡”二字:涉传十一世生寔,号太邱,共……同守颖川焉(见附7)。 
        谟翁后裔《始祖谟翁遗牒》:“传二十八世生实,号太邱,同守颖川,始郡焉”。(附 8)。
        《谟翁遗牒》有“颖川,始郡焉”的“颖川”二字,不是颍川!我认为,问寔公是那人氏?“颖川(郡)陈氏”绝对正确!至于是颍川堂还是颖川堂,各人眼镜各人戴,任君所好。不过,所谓“颍川”是颍水或颍河,用今人话说:颍川堂就是颍水堂或颍河堂——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而颖川堂,是指颖川那地方(郡)的陈氏堂号(过去已列各地有“颖川堂”称呼,这也是人家基于对历史的了解,在此不炒冷饭)。
        凤台公后裔到此时应明确:是颖川世系,不是颍川世系;特别是谟翁后裔,应明白自己是颖川陈氏世系后裔(谟翁遗牒明白无误写为“颖川”),而不是颍川陈氏世系后裔。
 
(附图1)
 
       
( 附图2)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颍,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韵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潁川郡陽城,二志同。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里有陽城廢縣。前志陽城下曰。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過郡三者,潁川淮陽沛郡也。水經曰。潁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