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掘宗族历史文化 传承后代宗亲情谊
2007-4-3 11:56:07
    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组成部分,陈氏宗族文化源远流长、蕴藏量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记录着陈氏家族发展延续荣辱兴衰的过程。宗族文化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封建糟粕的东西,对于宗族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古为今用,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陈氏家族是舜帝之后。陈氏得姓开宗大始祖为妫满,满公是舜的三十四代裔孙。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国,从此,满公的子孙就以陈国的陈字为姓。陈国也就成了陈姓的发祥地。满公既是陈国的国君,又是陈姓始祖。在陈国相传20代,历时640多年,陈氏发祥於颍川,又是颍川的望族,所以满公后裔的堂号都称为“颍川堂”。
  从满公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陈氏家族,形成了以孝、悌、忠、信、义、礼、智、和善、慎睦、忍让、俭朴为中心的宗族文化,具体表现在陈氏家族的祖训、家训、家教、家法等方面,内涵丰富,源远流长。
  中国之大,陈姓之多,历史之长,无法全部涉及。这里只讲一下有关“七子流芳”的点滴史料。
  我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台山、新会等珠三角地区有不少的陈姓氏族来自南雄珠玑巷。在南雄的祖先是宋朝进士陈辉(号凤台),生有七子,个个都有功名,长子陈谟,宋进士;次子陈宣,宋进士;三子陈英,宋进士;四子陈恺,宋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宋庠生;六子陈图,宋庠生;七子陈仁,宋庠生;称为“七子流芳”,一直在陈凤台的后人中流传至今。几十年来,我一直想弄清楚陈凤台是因何事在何时从珠玑巷开始南迁的,“七子流传”又流向了何方。可是由于历史久远,族谱资料残缺,家族庞大,分支渐远,一直无从着手,摸不清陈凤台及其七子的来龙去脉。前一段时间,由于一次偶然的相遇,从清新县陈文镜那里得知陈凤台墓葬於清新县禾云镇桂湖村的天塘山上,同时还找到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和陈氏族谱资料。
  我根据上辈的传说,查看清新县的文物志和台山、新会、鹤山的陈氏族谱,又亲自到天塘山进行实地考察,对照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陈凤台墓时绘制“凤台祖墓图”的标记进行逐一核对,确信这就是凤台祖墓,现已被清新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天塘山座落在清新县西北面,以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陈凤台的后裔大多数在台山、新会、鹤山、中山、东莞、潮阳、阳江等地,路途遥远,几百年来未有人去拜祭过。
  最近,美国纽约至孝笃亲公所主席陈树荣先生(陈凤台的第26代后裔)从美国回到广州,相遇时他倾吐了思亲寻祖之情,我立即将陈凤台墓的情况告诉了他,随即我们决定于8月8日上山拜祭。这次拜祭活动,得到了清远市侨联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陈氏家族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大家庭。在“陈氏祖训中有“读书为重,次即农桑”的训词,在家教格言中有“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的说法。由于陈氏家族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涌现出不少的文人学士,陈凤台父子就是一个典型,除陈凤台自身获得进士外,生下七个儿子均有功名。陈凤台的后人也有不少为国家繁荣、为家乡兴旺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如创办新宁铁路的陈宜禧,晚清举人陈卓平(曾跟随孙中山革命),以及现代革命烈士陈铁军等。
  陈氏宗族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族系,陈凤台家族是陈氏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当时因“扶夷不行、家族被贬”,出行仓促,并无选定迁入地点。迁移后仅留传陈凤台长子陈谟写的遗牒,仅对陈凤台以下的几代人有记载,往后的700多年来并未见有系统全面的族谱。目前能见到的只是陈凤台七子迁移到台山、鹤山、新会等地之后各房的分支族谱。现鹤山热心人士在陈氏宗亲网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