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原来藏着这样一个百年古村落,宛如世外桃源!
2022-9-21 10:15:33
百年碉楼、古榕、古牌坊、三百米长石板路……昨天,记者走进了开平百年古村——宝源坊村,这里有很多诉说着侨历史的“活文物”,凸显侨乡建筑文化魅力。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地方,历经百年沧桑,却仍古韵犹存,这里是长沙街道乡村振兴蓝图上的重要一笔,也是落实“侨都赋能”工程的抓手之一。
开平市是全国首批、全省七个国家旅游示范区之一,更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此大背景下,当前,开平正奋力抒写乡村振兴大文章,以凝聚侨心、民心力量同圆中国梦。长沙街道作为开平市乡村振兴五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近年来,通过硬化、美化、绿化、亮化,营造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还结合潭江、苍江的自然禀赋,积极推进沿线八一村委会埒冲村等村落的示范点建设,串珠成链,打造美丽“城市后花园”。
古村落保存完好
凸显侨乡建筑文化魅力
素有“开平城区风水宝地”之称的宝源坊村坐落在苍江支流旁,宛如一座桃源。漫步在宝源坊村,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历史气息。优美的水乡风情和田园风光,保留了完整的村落和整齐划一的布局,各具韵味的古建筑,还有其背后的故事……它的缔造者,是一批批远渡重洋谋生的华侨。
当地老人记忆中的村落,连同现存的百年碉楼、百年古榕、百年古牌坊、三口古井、三百米古石板等遗址古迹,无声地述说着古村落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整个村子的建筑不仅规模大,设计水平也比较高,是难得的“活文物”,凸显侨乡建筑文化魅力。
宝源坊村坐北朝南,呈东西向展开,有河水环绕。从村边码头拾级而上,首先见到的就是门楼和凉亭,门楼的整体式样是岭南传统的建筑风格。穿过门楼,就进入了宽敞的晒场,24排建筑式样相同的民居整齐排列,这些房子多为两层高的砖砌墙、混凝土钢筋结构平房,形成了统一的风格,线条简洁明快。
具体到每一座民居,宝源坊村民居的平面布局也基本相同,都是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当地称为“三间两廊”,统一的青砖素面墙;房脊有早朝的船脊和后期的草龙脊、凤头脊等样式,具有开平侨乡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由此,形成了当地人交口称赞的开平民居典型布局。
△村中每条巷子宽度一致。
“宝源坊每排房屋三间一组,每组间的巷子相隔很宽,每排十座民居沿着规整的巷道由北纵向建设,这就使宝源坊内房屋整齐划一而不拥挤。”宝源坊村村民小组长陈锦富一一道来,如今,古村里保存有房屋建筑97间,其中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60间。全村共有23条巷,巷宽统一为1.67米。
开平市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在宝源坊村也能感受到侨乡独特的建筑文化。村里的建筑带着侨乡明显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它既有着中式岭南的青砖灰瓦、红门彩绘的样式;又带着古希腊、古罗马等多种风格。
“这是当年一批批出国闯荡的前人,回报祖国回报家乡,带回来的新文化新潮流,也为后人留下一间间带有传承意义以及厚重历史感的房屋。”陈锦富说。
开平,是碉楼之乡。在宝源坊村也保存有五和楼、扬安楼、吉光楼三座碉楼,均为防匪防洪而建,分布于村东、村中、村后。它们均被列为开平市不可移动文物。“在动荡年代,当时村民大多外出避难,抗战胜利后部分华侨携眷回村定居,人口逐渐增加。”陈锦富说,这三座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曾被日军占据作为哨站。
如今,这三座碉楼仍矗立原地,细看碉楼外墙上难以尽数的斑驳痕迹,向人们述说着当年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被誉为华人华侨文化瑰宝的它们,无声俯瞰着往来参观的一批批游人,也见证了宝源坊村的历史变迁。
岁月流逝,宝源坊村当年的繁华热闹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