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谱乱象对现代家谱世系溯源研究的影响
2022-9-26 8:43:08

一.明清家谱乱象产生的原因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编撰活动起于先秦,繁荣于汉唐,这几个阶段的家谱编撰多属于官家行为,家谱最早的功能大多是作为公开的炫耀家族地位的依据。宋代是家谱发展的分水岭,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逐渐兴盛。家谱的功能彻底从“门第”的象征依据,变成了世系和家族资料的记录载体。今天留存的多数家谱为私修,年代多为宋代之后。
  家谱文化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起沉沦和繁荣。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五代十国、五胡乱华时期的社会动荡;金元灭宋百年战乱,中原地区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多次向南方迁徙。许多家族的传世家谱资料遗失泯灭,丧失殆尽于战乱之中,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以至现代人很难见到宋代以前旧谱。宋代家谱学奠基人欧阳修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此话指出了当时这种家谱资料遗失,世系不能断代的事实。除了孔子家族这类特殊人群以外,平民想要厘清宋以前几十代先祖世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明朝中期发达的商品经济逐渐造就了一些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为了获取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急于寻觅血统高贵、门第显赫的祖宗,如果寻觅不到,就干脆用银子买一个回来。要买到真的家谱并不那么容易,于是暴发户们退而求其次,买本假的也行,只要它看上去像是真的。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成化年间,常州有个孔姓暴发户,用一船米之资为自己购买续入孔氏(孔子)家谱。看上去似乎偶然的事件,预示了一种趋势和可能。既然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自然就会有人来满足它。家谱似乎可以造假了,家谱序言造假,家谱世系源流造假,家谱祖像造假,……明清家谱的乱象出现了。
明中叶以来,最初家谱造假大多发生在经商的暴发户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更迭,到了清代家谱造假之风逐渐向民间蔓延,伪造家谱不再是以光耀门楣满足部分人虚荣心为目的。伪造家谱的目的也开始多样化,如:拉亲扩族为修建祠堂筹措更多的资金;扩展名望、虚构实力、虚张声势以便于在和其他姓氏的宗族争斗中高人一等;
 
二、明清家谱乱象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明清家谱造假,首要是乱认祖宗。因缺失家族自信感,刻意在家谱中借助本姓或外姓有名望的人来增光;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却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在历史资料难以保存的情况下,想要做到家谱资料真实可靠那可是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明清时期的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为了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故意做假有关。所以明清时期撰制的家谱所记载的上古家族起源和显赫的祖宗家世事迹很多是杜撰的。
  “谱匠”模块化造谱是其二。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明末松江人李延昰的《南吴旧话录》记载,当时有人开设了赝谱专卖店,家谱造假开始产业化。“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模板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赵钱孙李百般家谱几乎一个面孔。

  旧时修谱者有一本必备的书叫《尚友录》(通用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