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古村期待再出发
2022-10-19 9:44:39
这是一个被汶村人刻在记忆里的古城,也常被人认为这里就是汶村镇的起源。
这段历史记忆并不斑驳,而是时常挂在汶村人嘴上、记在汶村人心里。因为说到这里,汶村人都会亲昵地称它为“古村”。汶村村背靠笠峰山脉,面向浩瀚南海,面积7.5平方公里,建村几百年间,曾因其一度的繁荣而被誉为“汶村城”,所以汶村村又有古城之说。
汶村村是台山最大的村落之一,人口8200多人,旅居海外10000多人。如今,汶村村古城正在链接资源,期待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与自然资源再次出发。
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将有着怎样的发展?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体会历史韵味,了解其发展道路。
文/图 张华炽 林立竣
A
宋朝建村
现在仍保留部分古巷道、古城墙等遗迹
在汶村村古城,古迹建筑随处可见。图为人瑞牌坊。
“汶村村有800多年历史,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陈明辉告诉记者。在村史记录里,在宋乾道九年,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辉(凤台)第四儿子陈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汶村立村,从此开枝散叶,而后汶村村又历经战乱、复兴。目前,村中仍保留部分古巷道、古城墙、古牌坊、古祠堂等遗迹。在陈明辉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汶村村古城,体会历史的沧桑与血泪过往。
当天,记者一行来到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墙遗址。“根据保存下来的图纸和村中老人的说法,当时汶村村就是一个城池,四周有城墙保护,城墙外环绕着护城河。”陈明辉介绍,虽然现在古城墙只留下了断壁残垣,村民的生活范围也早超出了城墙的范围,但触摸城墙,从城墙上预留的孔洞望去,仿佛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锋镝之苦。
这并不是虚幻的感觉。根据道光《新宁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期,举人陈王道为抵御土贼,率族人用土筑起3米高城墙,外设“南薰”“北拱”“东阳”“西康”四门,四围各长1000米左右,城墙外南、西、北面有3丈城壕围绕,这就是汶村村古城的原貌。“汶村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屡遭苦难,但仍坚韧不拔地成长。”在汶村村三圣庙,一位老人这样说。
确实如此,陈王道建城防御土贼后,不久就迎来了“反清复明”的将军王兴,汶村村古城也一度成为当时南明唐王的一处行宫(一说为都城)。据村里文史研究爱好者介绍,南明一皇裔在明朝灭亡后逃亡,后来被王兴找到,拥立为南明唐王,而王兴是绿林出身,明亡后起义占据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一带,被南明唐王封为左军大都督,挂虎贲将军牌。“对王兴,可能有些记载说他是反清复明的抗清英雄,但对汶村人来说,王兴无异于贼寇。”行走在汶村村古城的石板路小巷,陈明辉说出了那段历史典故。
作为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根据地,汶村村古城是李定国和台湾郑成功联络的中继站,位置重要。王兴为了加强对汶村村古城的掌控,进行了屠村血腥暴行。逃离汶村的村民在古城失守、王兴自焚后才重回汶村建设家乡。为此,汶村人将农历六月廿二记为“斩头忌”,至今仍有传承。“一是为了纪念惨遭杀害的乡亲;二是为了激励自身,艰苦奋斗,拼搏未来。”村子里的老人解释,在反清复明战争中,汶村村古城的城墙遭到损毁。
除了饱经风霜的城墙外,汶村村古城内还有大大小小的祠堂,其中最大的便是纪念立村始祖陈恺的陈氏祖祠,“弘扬汶村精神”几个大字也尤为醒目。这座建于咸丰元年的陈氏祖祠一连三进,最后一进是“丰芑堂”。堂内梁栋木雕惊艳,有人物及麒麟、鹿等祥瑞动物,惟妙惟肖。左侧是汶村村委会和长房祖祠,廊道上摆放了一些书画。四周还挂着陈氏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