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届的民俗盛事汶村庙会拉开大幕 传承文化遗产
2017-3-20 15:58:43
海内外乡亲和游客齐聚汶村村,参加十年一届的民俗盛事。
村民争相抚摸“龙身”,祈求沾上福气。
巡游队伍中有醒狮数头。
3月13日上午,台山十年一届的民俗盛事汶村庙会举行开幕式,活动将持续至3月17日。
当天,台山市领导李健慈、马品高、郑大有等,以及3万多名海内外乡亲、游客参加了这一盛事。
溯源
汶村庙会已有200年历史
汶村庙会是汶村村的一件大事,逢丁年为一届(即十年一届),择定农历二月进行,已有200年历史。汶村庙会起源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即丁丑年,1817年),最初时庙会称为“做福”。
汶村村是台山最大的村落之一,地处台山西南沿海,背山临海,面积7.5平方公里,在家人口8200多人,旅居海外10000多人。村内的三圣堂,村人称其为“大庙”。据三圣堂碑文考证,汶村村始祖陈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在此定居,该村至今已有844年历史。当地历来倡导文明、重视教育,孕育出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遗产。
汶村村历史上多次经历天灾人祸,波及民生。于是,村民寄托神灵庇护,抬起庙中“三圣”神像在村中巡游,以驱邪祈福。后来,村民觉得这样巡游太过单调,便于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加上象征吉祥的舞龙队伍跟随。一开始只有1条龙,鉴于“始祖陈恺葬于双龙山”,又增加1条龙出游。随着人口增长,村内立了东南西北4个闸门(东阳、南薰、西康、北拱),从此,每个闸门出1条20米长的“金龙”,使“三圣”出巡更具气势。
据称,光绪年间,巡游途径和现在不一样。村后几株老榕树处有一个巷道口,村中的舞龙队伍从陈氏祖祠出发,从巷道口通过,因为村中的城墙阻碍,就用木头架起来铺一座木桥,舞龙队伍跨越城墙,一直到达双龙山,再原路返回。这条巷道是双龙山的“龙脉”,村民希望每年能够带来好的运气,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汶村庙会曾有3届间缺。到了1987年(丁卯年),借祖国改革开放春风,人民生活改善之时,汶村村再举行盛会,并逐步向外发展。同年,第十八届汶村庙会正式改名为汶村民间文化艺术节。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之年,民心振奋,汶村族人内外一心,举办了颇具时化气息的第十九届汶村庙会。2007年,汶村村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丰富和扩展了庙会的文化内涵,真正把汶村庙会办成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宗亲世谊的盛会,办成汶村人民的节日。
现场
3万多人齐聚庙会“做福”
3月13日上午10时,在礼花轰鸣中,崭新的“金龙”在点睛后,从汶村村三圣堂出发,环绕整条村子大巡游。游行队伍以七星旗、帅旗、罗伞等为前导,4个闸门的巡游队伍依次出发,在村内各条巷道穿梭。4个闸门的巡游队伍各有“金龙”1条、飘色4台、醒狮数头,八音队押后。鼓乐争鸣,爆竹喧天,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观摩,热闹非凡。
村民争相抚摸“龙身”、“狮身”,祈求沾上福气;小孩子则拔下“龙须”、“龙鳞”,回家做成平安符戴在身上,祈求健康成长。
据统计,当天上午,共有3万多人齐聚汶村村。为了参与这一盛事,远在外地的游子、出嫁女选择在这一天回乡。
离开家乡快10年的阿城,专程坐飞机从美国赶回来参加汶村庙会。“原本打算清明节回来,但是我妈妈说今年有庙会,我就提前回来了。”阿城回忆说,10年前他在庙会举办后不久,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了美国。“也许就是当年摸了‘龙身’沾了福气,所以这些年在国外打拼才会一帆风顺。”他说,回来前已委托家乡的亲人捐款,希望能为庙会的举办出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