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局限性
2022-10-19 10:43:04

    家谱的内容,并不都是值得肯定的,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它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尽管家谱具有记录家族历史、“明世系”、辨血统的作用,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所修,但在追述祖先事迹时都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理顺世系源流并非易事。因此,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更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做法,从而使家谱中的世系、血统等问题都非那么真实可靠。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失传,甚至欧阳修也说当时“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同样,宋代以后,虽然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但情况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乍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明清以来所存在的伪造世系甚至伪造家谱、拉名人作祖先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家谱“明世系”“辨昭穆”功能的发挥,究其根源,有些原因还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痼疾。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世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等文臣武将还追随他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祖先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此外,行伍出身的侯景本来是出身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领兵推翻梁朝后自己做皇帝,臣下问他 7 代以来祖先的名讳便于祭祀,他回答说:“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揉,且在朔州,伊那得来啖是?”意思是仅知道他的父亲名叫侯揉,父亲之前叫什么已经一概不知道了。臣下无奈,除有人帮他回忆出他的祖父名叫乙羽周外,其他的名字都是伪造出来的,甚至“以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



自居易著作《白氏长庆集》中佰有冒认祖先的自述
 
  不仅帝王如此,名人也不例外。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自称是楚 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 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 此兴盛。事实上,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