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代称谓中“字、号”的使用
2023-2-22 14:25:32
在生活中,名字如同衣冠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名字,说到底是为了区别个体的存在,这看似简单而又平常的东西,于其深处,却蕴藏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的称呼大致由“姓(氏)、名、字、号”组成,姓名则是基本部分。姓是一个家族最原始的称号,氏则是姓之分支,以别子孙之所出。
孔子姓“子”氏“孔”
三代(夏商周)之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同时氏还用来区别贵贱,尊贵的人有姓有氏,而平民则一般有姓无氏,甚或连姓也没有,只有名。如师襄,师旷,是指叫“襄”和“旷”的琴师;弈秋是指叫“秋”的棋手;鲁班是指叫“班”的鲁国人(公输是他的字)。三代之后,姓与氏逐渐并称不分。到了汉代,社会上基本上已经完全淡化了姓与氏的区别。孔子祖上是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为殷商之后,本是子姓,孔氏的。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却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叙述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如此足可以说明了。所以亭林先生才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名,一般在小孩出生三个月后,由父命名,用来供长辈呼唤。《礼记·檀弓》:“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加名”。又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大致文意是:父亲抱着刚初生不久的我看了又看,并给我取了一个十分美好的名字。另外,名还可以更改,自取。如柳永原名“三变”后改为“永”,又有乐府诗《陌上桑》诗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秦氏为自己取了一个“罗敷”的名字。也有一些女子出嫁之后,在本姓之前,冠夫之姓,形成新的称呼。如本姓柳,夫姓杨,则称杨柳氏等
总之,姓与名在古代社会中是最基本的,也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称呼。而接下来,我想着重谈谈自己对“字、号”的一些肤浅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表字制度被视为封建遗物予以摒弃,恍惚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然而现在,随着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因人口众多导致重名重姓的现象愈发显著,各界均有恢复表字制度的声音。
由于表字制度废除也久,人们对它的了解业已非常淡薄。现在社会上有不少附庸风雅的人,开始为自己取字取号。但由于缺乏对表字制度的了解,时常会出现一些谬误,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在书信落款上写“字”,或主动让别人称呼自己的“字”,或在朋友面前自称“字”等等。这在有识之士面前,实在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
古人对于字号是相当看重的,甚至有不少以字号行于世者。比如以字行于世的谢灵运(名公义),蔡文姬(名琰),刘伯温(名基),唐伯虎(名寅),郑板桥(名燮)等;以号行于世的苏东坡(名轼),姜白石(名夔),曹雪芹(名霑)等,这些人的字号往往比自己的名更为人所知。
谢灵运(名公义)
那么字号是怎么回事呢?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女子许嫁,笄而字”,《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男子要在二十岁加冠礼上,由宾客朋友取字。女子则是在十五岁及笄允婚时取字,后来把女子待嫁叫做“待字闺中”,就是这个缘由。
颜氏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所以又称表字,即是从此处来的。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而字是用来表彰德行的。也就是说,表字带有尊重的意味。由于人在成年之后“有为父之道”,需要社会认可和尊重,以区别于童子,所以古人才把取字这件事放在冠礼和笄礼上来做。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