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颍川纪略二》的文献价值
2024-5-3 8:58:31


  最近,笔者从台山《槎洲村族谱》发现有陈遇夫《颍川纪略二》抄本,此文为陈遇夫《涉需堂集》所未刊,是一篇佚文,弥足珍贵。
一、《颍川纪略》在修谱中的文献价值    我们如果把《颍川纪略》两文进行比较,则可发现前者所记为陈姓古代部分,后者所述则是陈遇夫当时的当代史。换句话说,如果说《颍川纪略》所载为陈姓的前史,则《颍川纪略二》所写的是陈姓的后史。陈姓的前史,即使没有《颍川纪略》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文献的记载加以考证;而陈姓的后史,如果没有《颖川纪略二》留下的记述,则几乎失传或者说有失传的危险。因当时处于明清易帜,社会动荡不安,兵㤺马乱,则族谱资料容易流失;更严重的是当时处于“禁海”和“迁海”之时,陈姓迁流无定,族源派系紊乱难辨。所以,《颍川纪略二》开头说:“甲辰有迁海之役,举族流离,时先府君寓居城中,他务未遑,首着族谱。志曰:‘异日幸复旧基,则百代如见,如其不然,光远而他自有耀,犹如派源,所自无忘一本之谊”。  案“甲辰有迁海之役”一句,是指清康熙三年(1664)颁行“迁海令”。      1644 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建立清朝,并非天下太平。清顺治五至六年(1648 至 1649),郑成功的海上反清武装,相继攻克闽南沿海地区,势力扩展到广东沿海。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者认为,这股反清势力,“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清政府为了继绝这支反清武装的军需供应,实行“禁海”,严禁沿海“商民船只”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不许片帆入口”。(《清世祖实录》卷 102)清康熙初年,更由“禁海”发展到“迁海”,即不止严禁沿海商民出海贸易,而且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清康熙三年(1664)5 月,清廷下令沿海居民内迁 30 里。陈遇夫说:“迁海之役,举族流离”。短短八字,已倾尽迁海之苦。当时陈遇夫的父亲陈佩璿内迁新宁县城(今台城山顶街,放弃其他一切工作,认为当务之急是保存族谱。现在样洲陈姓族谱,相对比较完整和准确,实有陈佩璿的功劳。陈遇夫后来重视陈氏族谱的研究,也与他幼受庭训有很大关系。  《颍川纪略》说:“按石头旧谱,则称先世避金乱,由汴梁迁南雄……”。    在《颍川纪略二》又说:“族伯文学之士,始考系于石头”。这里的石头,是指新会县观澜乡石头村(今江门市棠下区石头村),陈姓内迁时先到新会潮连(今属江门市辖),再迁至石头村。陈遇夫的先祖,就是在南雄内迁时,先迁至潮连,再迁石头又由石头迁到槎洲。弄清了这一条线索,则对于槎洲陈姓的源流和派系,可以弄个一清二楚了。
二、《颍川纪略》在台山地方史研究中的文献价值    《颖川纪略二》不仅在陈姓修谱有参考价值,在台山地方史研究,也有参考价值。在台山地方史研究中,最难也是明清易帜部分,台山曾出过一部地方史,由于当时没有看到《颍川纪略二》这一宝贵资料,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可能那么详实。现在有了这篇《颍川纪略二》,他把台山陈姓在清朝初年的九次历史变迁,写得十分清楚。要者陈姓在台山的九次变迁,当然也是台山地方史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这篇佚文的发现,便可以填补地方史研究的空白。这篇佚文还列出台山许多村名,对台山地名志的撰写和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有人说台山原名宁阳,就是出自陈遇夫的文章,实际是无中生有的。  台山出有一份报导乡情的杂志,名叫《新宁杂志》。这份杂志在海外很受华人和华侨欢迎。该刊 2022 年第二期发表蔡锋先生写的《老解元陈遇夫》一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