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共识。
    同时,天马村也是著名侨乡。2006年,由村中父老、港澳乡亲及本地实业家组成的天马乡亲联谊会正式成立,至今仍有效运转,乡亲们凝聚乡情乡力,积极为海内外乡亲搭建桥梁,传承华侨文化精神,造福家乡桑梓,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添砖加瓦。
    2 自然生态之美
    齐心协力守护“鸟的天堂”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来到新会天马村,邂逅了独木成林的古榕和那成群的飞鸟,写下了经典名篇《鸟的天堂》。自此,“小鸟天堂”声名鹊起,这里鸟与树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奇观被越来越多人看见,而“小鸟天堂”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旅游风景区,如今的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风光更美,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典范。
    “小鸟天堂”就位于新会天马村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曾被村民唤为“雀墩”,其主体是一棵长于明末清初的水榕树,树枝须根及地,扎入土中萌发,长成新的树干,经年累月,水榕树独木成林,覆盖面积达10000平方米(15亩),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态奇观。茂盛的大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雀栖息,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小鸟天堂的形成,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与天马乡亲的代代守护密切相关。数百年来,天马村人坚守乡规民约,组建民间护鸟队,让爱鸟护树的传统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小鸟天堂”。
    85岁的陈社燕是天马村的老人协会副会长,熟知“小鸟天堂”的古往今来,他拿出珍藏的村史,将天马村与“小鸟天堂”的故事娓娓道来。天马是水乡,河网密布,不可避免地受到水患滋扰。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为了阻挡来势凶猛的河水,天马人祖先在河口处沉下了一艘沙船筑成锥形沙洲。当时,挑沙的船工随手将用于挑沙的扁担(榕树枝)插在沙洲上,神奇的是,榕树枝开始在沙洲上生根发芽。“那时村民往来多走水路,大家每次回家都会带回一锹泥土,倒入沙洲中,也是对平安的祈祷。”陈社燕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超过百年,日积月累下,榕树枝繁叶茂,越长越大,树茂而鸟栖,这样的自然景观天马村人也啧啧称奇。
    因此,天马人视这棵榕树为“神树”,视其中的“白鹤”(鹭鸟)为“神鸟”,并立下严明乡规:若有上岛扰鸟、伤鸟者,皆以亵神者大逆不道治罪且装以猪笼投江浸之。严厉的乡规、口口相传的祖训,使得天马人对“爱树护鸟”心怀敬畏与责任,“爱树护鸟”已然融入天马人的血液中。
    后来,随着小鸟天堂景区的建立,村里还组建民间志愿护鸟队,坚持开展巡逻护鸟活动。土生土长的天马村民陈兆满就是天马村护鸟队的成员之一,他还就职于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每到鸟类的孵化期,陈兆满都会很忙,每天要进行护鸟巡逻,面对极端天气,他也冲在前线,坚持搜救鸟儿。“从小我就受到村里长辈的教育,要爱鸟护鸟,保护环境,能以此为职业,我感到很幸福,看到鸟儿自由欢快地飞翔,我觉得心里踏实。”陈兆满坦言。
    近年来,乘着幸福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天马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进一步开发经济的同时,村民自觉坚守生态底线,留住绿水青山,河长制、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落地见效,生态环境更显优越。如今,天马村“爱树护鸟”文化还走进了校园,天马小学“爱鸟节”活动极具特色,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中,根植孩子们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3 产业兴旺之美
    新会陈皮产业筑就农民致富路
    “正月无忧愁,二月龙抬头,三月种莲藕,四月去放牛,五月粽叶包,六月割禾真兴茂,七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