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不管凤台后裔居住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为广州陈家祠的始建作贡献。
启示二,一百多年前,交通条件和通信十分不便,但凤台族裔为了“切水源木本之思,为崇德报功之举”克服困难,广泛调动族人积极性,扩展联络渠道,终于沟通各宗房之昆仲,合力兴建广州陈家祠,属实难能可贵。广州陈家祠建好之后整整一百年,正是中国经历改朝换代,日本侵华,内战不断。上世纪后半叶,又把姓氏文化当作封建糟粕加以摧残和毁灭,许多族谱被烧掉,宗族联系被禁,致使陈凤台族裔的广泛联络中断百年。所幸,如今新发现的这份《广东省城西门外连元街陈氏书院各府州县主位总列》,成了我们寻访凤台族裔的一个纲,纲举目张,只要沿着这个思路去深入探究,就定能做出更大的成果。
启示三,要研究陈凤台历史文化,要了解陈凤台族裔对始建广州陈家祠的卓越贡献,必须在海外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中的凤台族裔群里,开展寻查历史资料、族谱。
和上述《主位总列》连同一起的还有两张入主陈家祠神位的收银单据,这三份珍贵资料夹在一本民国二十年(1933)“香港荷里道强华承印”的诗文集中。这本诗文集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不愿留下姓名的热心人士(应是凤台裔孙)捐赠给陈家祠保存的。此书是移居香港的台山陈氏第二十三世符祥、康祥之父陈任国及母邝氏“八秩开二”,“双亲双寿之庆,计赐诗文鼎礼者逾千人道贺,宴饮者千人,一时盛事也。……蒙亲友光临深为感谢,特将诗文刊印留记,以示永远不忘。”这里写的陈符祥、陈康祥兄弟,是陈凤台之长子陈谟的第二十三代裔孙(谟翁为第一世),台山三合镇人。这本诗文集和三份珍贵资料,当知是凤台翁的后人妥善收藏才得以幸存的。
写到这里,笔者必须把仅存的当年入主陈家祠神位的两张收银单据抄录出来。两份入主收银单为影印件,长26.7厘米,宽12.2厘米,是“昌源号经手收发”的收银单据。这昌源号是当时陈氏建祠公所委托代理收费的银铺号,相当于今日银行代缴费服务一般。一张是光绪十八年(1892)十月初九收发的,入主者是“新会石头村十八世祖五品军功衔”,“讳文福字擢启号静斋”,入主银四十两,在单据的右上角用毛笔写着“正座西第三龛第九级448号”。一张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十五日收发的,入主者是“新会石头村茂均字维有号溢生长生禄位”,入主银四十两,在单据右上角用毛笔写着“正西座第三龛第廿一级1159号。”新会县石头村(又称石溪村)居住着陈凤台次子陈宣(一世祖)的后代。上述两张收银单据说明凤台族裔始建广州陈家祠的贡献。我们热切期望海外凤台族裔提供更多的这类证据,推动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展开。
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广东省参与兴建广州陈家祠的县份,学术界基本认同“广州陈家祠由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合资建成”,这是不妥当的。理由有二,一是始建广州陈家祠是粤中陈姓类成巨族的陈颍川堂宗房合资兴建的;二是参与合建的不止七十二个县。新发现的资料显示,除了上列的七十五个府州县外,还写明当年南雄、乐昌、仁化等十五个县未报或报了未交讫银两。“七十二县”一说,其依据主要来源于广州陈家祠内一副保存完好的传世楹联。楹联很长,内有“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一段文字,有的学者推而定之,沿用至今。其实,我国古代,“七十二”是个吉祥数字,用在对联中泛指天下所有陈姓人,并非指兴建广州陈家祠的县数。
有的学者说,兴建广州陈家祠的倡建者是陈伯陶、陈兰彬、陈昌朝、陈宗询等48位德高望重的广东陈姓乡绅名流,其实陈伯陶在四十八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