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记。 从东城门进入汶村古城,在东边有1座1852年建的三圣堂,现供奉49尊菩萨,不少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香火不断。三圣堂右侧有2间纪念先祖的祠堂,1间是三庆堂,明末曾充当南唐王朱聿鐥的行宫,另1间是闲竹祠,明末曾为王兴的将军府。
沿着东门三板石条的街道往西走,经过大石板巷,向前走就是三遇祖陈公祠,再行前20米便来到“星聚流光”广场,广场上设有照壁墙一道,中间写上“鸿禧”两个金色大字。广场两旁竖立10对旗杆夹,专为一些有功名成就的人士而设立。由广场走入“星聚流光”牌楼,登上石阶经过1个大广场,进入汶村陈氏祖祠,这是汶村最早的祠堂,为纪念始祖陈恺而建,建于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后一度重修。广场左侧为逸昂陈公祠,右侧为逸轩陈公祠,前面为逸静陈公祠,形成1个占地约30亩左右的祠堂群。 在汶村祠堂中,陈氏祖祠建筑堪为典范。陈氏祖祠前后三进,最后一进为“丰岂堂”,取自“丰水有岂” 之意,借周文王、武王历经艰辛迁于丰水,缅怀先祖创业立村的艰辛。祠内梁栋木雕,人物及龙头魚身、风凰、麒麟、狮子等吉祥瑞物,身姿矫健,惟妙惟肖;横梁上的仙鹤、燕子、荷花、莲篷、行云,点缀其间,栩栩如生。祠内有清朝状元翁同龢撰并书的楹联:“望族数珠玑,已向云天仰威风;此乡多宝玉,莫将田舍溷元龙”,寄寓对汶村玲珑望族和人才鼎盛的赞美。 陈氏祖祠隔1条巷,便是引宗陈公祠,又称六桂堂,建筑富丽堂皇,中座、后座有4座鍍金的神楼和几百个神主牌,中座悬挂着很多木制名联,门面用铁栏栅围着,门口上有清朝状元翁同龢写的“引宗陈公祠”5个大字,门口石阶下有2个石雕狮子,1个用瓦砖砌的广场,有围墙,门口有铁闸门。整座建筑金碧辉煌,用料精选,地面遍铺花瓷砖,每座天井两旁墙上,均嵌有陶瓷塑像,布成一出出戏剧,各具形态,屋顶横背精雕细饰。
沿着西康门楼向西走,经过汶村河1座石条铺成的低桥,便是汶村西康的格山村,闻溪陈公祠设在村中民宅附近,是1座三进的大祠堂,陈氏闻溪祖带领引宗归祖,繁荣后代,发展成为今日汶村,厥功至伟。
庙 会 祈 福
汶村庙会又称“做福”,始于1787年丁末年。十八世纪初期,汶村发生动乱,贼匪猖獗,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们设立神坛打醮,由道士念经做法事,村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从此,村民们认为丁年“做福”,百废俱兴,丁财旺盛,决定每逢丁年(即每10年)做福,一直相传至今。 每10年一届的庙会(“做福”)在农历二月举行。由于历史原因,1957年至1977年连续间断3届,直至1987年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对外称为“汶村民间文化艺术节”。之后,一届比一届的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观看人数更多、影响面更广。1997年正值香港主权回归祖国之年,民心振奋,汶村族人内外一心,举办颇具时代气息的第19届庙会。2007年举行第20届庙会,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丰富和扩展庙会的文化内涵,真正把汶村庙会提升到“海内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宗亲世谊的盛会,汶村人民的文化节日”。汶村庙会所展示庞大的舞龙、舞狮、飘色、八音班等原生态文化样式,吸引各级宣传媒体、各地摄影爱好者和广大游客,是台山市民间习俗文化的一个品牌,被列为江门市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3月13日至17日举办的21届汶村庙会最为壮观。汶村古城内,沿路挂满五彩灯饰,喜庆的大红灯笼特别耀眼。闪闪发亮的条形LED灯饰沿着护城河一直延展,门楼、牌坊、凉亭、文体中心等建筑物也被LED灯条勾勒出美景,夺目迷人。在护城河中间,还有多个不同造型的灯饰放置在竹排上,灯光与倒影交相辉映,一派喜庆热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