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己以尊人”,敬称人字,谦称己名。
如此说,难道就没有自称其字的例子吗?
《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中途遭逢赵云,赵云大喝:吾乃常山赵子龙(赵云的字)也。又如《晋书·戴逵传》: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戴逵的字)不为王门伶人!”
为什么赵云和戴逵自称其字,难道是他们不懂礼?显然不是的。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曹操和赵云敌对的,而戴逵则是意在向司马晞表明与之迥异的立场。前面说了,是“敬称人字”,而现在形势对立,操行相异,根本不是一路人,又谈何敬之呢?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不禁要问:取字都有哪些讲究?应该如何取字?就我目前所能了解到的看来,取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字相同。在古代,有一部分人的字和自己的名是一样的,这种取字法,在唐代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比如孟浩然字浩然;郭子仪字子仪;田承嗣字承嗣等。
二,名字相辅。即名和字在意义上存在互相辅助的关系。如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而乐天;晁补之字无咎,弥补不足而无咎,如此等等。
三,名字同义。名和字是同一个意思的情况十分常见。如屈平字原,他又在《离骚》中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其中“原,正则,灵均”都有平的意思。又如许慎字叔重,曹植字子建,白朴字太素等。
四,名字相抗。说的是名与字的意思完全相反,这种取字法也是较普遍的一种。如王绩字无功,韩愈字退之,赵孟頫字子昂等。
五,名字相述。意思是说字对名作进一步说明,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取字方式。如陆游字务观,游然后观;还有上文提到的戴逵,字安道。逵就是大道的意思,字则进一步强调安于道。又如苏轼字子瞻,凭轼而望者也;又如鄙人名林跃字羽达,林跃而后羽达也。
六,名字相因。这是说名和字具有同一个出处。如诗佛王维字摩诘,其名字都来源于一本叫《维摩诘经》的书名。又如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名字则出于《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又如我们书院里的曹磊老师,字中石。他名字均出自古诗《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磊磊涧中石”。
七,名字相延。就是说字在名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延伸。这一类取字法很有意思:名与字看似相同又不相同,看似相述又不相述。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张说字说之,曹邺字邺之,胡适字适之等。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取名或取字时,常常会加上“伯(孟)、仲、叔、季”的排行字,如用以取名的有董仲舒,范仲淹,赵孟頫等。取字就多了,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孙坚,他四个儿子的名与字都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其他的还有像班孟坚(固),蔡伯喈(邕),王仲任(充),晏叔原(几道),陈季常(慥)等等。
总结到了这里,有关取字的方法大抵尽了,亦有可能还有许多没有罗列出来,这则有待以后的继续学习整理。
除了名、字之外,古人往往还有自己的第三种称呼:号。
从狭义上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号”,一般是指雅号。郑玄说:“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比起字来说,其实更能彰显风雅,因此号不仅是尊称,更是美称。
号与字还有一点截然不同的是,号的使用更为方便直接了。它可以通过主人直接告诉宾客朋友,甚至可以当面表达让宾友以号来称呼自己的意愿。
从广义上讲,由于取号的种类、意识、方式不同,所以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尽相同了。
一,号从种类上可以分为:年号,尊号,庙号,谥号,官号,地号,绰号,雅号,道号,法号等。
年号,尊号,庙号,谥号,官号等,这些都是和礼制相关的。年号用以纪年,一般在皇帝登极之后的第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