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成果累累,他的许多建议均受到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于珠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广东兼有山地和海洋两种文化内涵,境内有中国第三大河珠江。过去,我们从来没有从一条“江”去研究广东的流域文化,更多的是研究以山脉命名的岭南文化。而珠江文化则是水文化,珠江流域比岭南地域范围要大,以河流命名的流域文化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则比岭南文化更加广泛;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融的地区。从秦汉以来中原汉民的连续多次南迁广东,明代以后几次大的历史事件造成广东人向海外移民,形成今天的华侨(华人)众多的省情……所以,多元性、兼容性、海洋性和开放性就构成了珠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互为补充,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弘扬珠江文化,近两年我们参事室负责组织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有关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讨会、座谈会,支持出版了一批共七种珠江文化书籍。我以为,这些工作只是尽了我们参事室应该尽的责任。因为,第一,我们参事室是省政府直属的工作机构,又是各种专业人才云集的综合性的“人才库”,有责任、有能力去承担起研究和弘扬广东传统文化的重担。这既是一个任务,更是一份责任。第二,作为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将尚未被发现或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文史资源和资料搜集起来进行研究、整理,使之产生新的价值并加以开发利用。   我们对珠江文化研究的支持正是基于上述这些考虑而进行的。   学术研究应该结合实际面向社会   记者:在学术界是否有学者对珠江文化的概念提出不同的意见?   陈毓铮:目前我还没有听到有不同的意见。但即使有,也很正常。学术研究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在海内外媒体的推介下,现在珠江文化的概念已经在社会上(尤其是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许和认可。我认为,广东这批人文学者对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当务实,他们不是在炒作和跟风,也不是在“象牙塔”里兜来兜去,而是直接面向社会、结合实际、走向大众,很受各地的欢迎。像粤西湛江、肇庆、封开、粤北南雄、粤东潮汕、广西梧州等地正因为珠江文化的研究给当地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作了很好的宣传和开发,因而逐渐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广东是一个出思想家群体的地方   记者:在谈到广东文化在全国的影响问题时,近年在社会上有“广东经济上是‘富裕户’、文化上却是‘贫困户’”的说法,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得到关于广东的文化发展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的议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毓铮:你说的这种情况,的确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存在这样的观念。这是他们对广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缺乏认识所造成的偏见。我认为,这可能与我们广东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包装和推介上做得不够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去年八月广州召开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有识之士都向省里、市里提出了一系列要整合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广东”的品牌的建议。我觉得这些专家的建议有很多都是颇有见地和切实可行的。   事实上,广东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历史上出思想巨匠和文化泰斗的地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1500年前的佛教大宗师惠能,在广东言传身教几十年,他将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