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被围观群众争相摸须;而小孩子也不甘示弱,争着拔龙须、龙鳞,他们回家后会把龙须、龙鳞做成“符”戴在身上,祈求平安。据当地人称,每次庙会都是一场竞赛,看谁摸须最厉害,而巡游的龙到最后,鳞和须往往被拔个精光。
庙会吃素习俗沿袭至今
庙会举办当天,记者看到,整个汶村的餐厅里都只有素食供应。原来,当初举行庙会的时候,约定所有村民都要吃斋,如今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据说,从前村民们都会在庙会开始前一个月就要吃斋,以示虔诚;连从外地过来汶村做买卖的生意人,也禁止销售鸡鸭鱼鹅等食品。近年来,这个“规矩”有所变动,但村民们仍会在庙会举办期吃斋。
记者在汶村较大的餐厅看到,虽然前来就餐的人很多,但只有素食供应。餐厅负责人表示,这是传下来的规矩,村民们都清楚,所以没有人要求吃肉。
“做福是汶村特有的风俗仪式。做福起因是当年村内发生了瘟疫,大量村民因此过世。由此可推断,当年的仪式应当是以驱邪赶鬼为主。经历了这些年,才逐渐演变为现在舞龙、舞狮、巡游、做大戏等比较欢庆的场面。”对于汶村的这个庙会,曾担任台山市博物馆馆长的蔡和添谈了他的看法。
在台山市汶村史文物研究委员会提供的资料里如此描述:清嘉庆二十二年,即丁丑年(1817年),汶村多灾多难,发生了瘟疫。为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村民开始做福。做福为期五天,头一天村民抬着菩萨在村里巡遊,并且开始连续四天吃斋,到第五天才开始吃荤。从此,陈氏后人立下规矩,每十年为一届做福。
“至于为什么十年一次,这个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做福的规模太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而没有办法坚持每年举行。现在,每一年汶村人都会在村里巡游,规模相对较小;而每隔十年,才会做福,各项仪式就会非常正式、隆重。”陈启良说。
探秘
曾是“反清复明”根据地
据台山市汶村镇汶村村委会主任陈建唐介绍,汶村是反清复明的最后根据地。
清光绪十九年的《新宁县志》记载:“王兴,番禺人,少为农,短小精捍,智计过人,群呼为 绣花针 ;明亡,遂散家财,收纳亡命,以计恢复,四方归之。”明朝灭亡后,王兴竖起义旗,占据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一带,抵抗清军,屡败清军平南王尚可喜,被唐王朱律鐥封为左军大都督。
据史料记载,1655年6月16日夜间,王兴部队攻克汶村城,并将汶村城定为明朝南唐王朱聿鐥的首都,改名为“文安城”,并在汶村城内设立南唐王行宫和将军府,并以此为根据地,抗击清兵。
1660年春天,清军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水陆十万兵力围攻“文安城”。那一年,汶村发生饥荒,“文安城”被困后,粮尽援绝,最终失守。见大势已去,朱聿鐥自缢而死。而王兴的妻妾16人也先后自缢而死,最后王兴也引火自焚,至死不降。
从汶村古村护城河上的一座桥上,远远可以看到汶村的东门,上面写着“东阳门”。现在汶村仍然留存有东南西北四个门,被称为“东阳”、“西康”、“南薰”、“北拱”。四个门仍然发挥着进出的作用,但更多是地标作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申鹏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