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球说,如今的陈氏宗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是附近有名的学堂。村人陈汝棠1931年在此创办学校,聘请了陈汝菁、谭宝全、黄之贞、黄之锦、阮贞元、谢源清、吴丁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思想进步的革命知识分子为校长、教师,宣传革命真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拚弃旧封建教育,为高明哺育出一批革命志士和中共党员干部,被誉为高明“革命摇篮”,还是粤中纵队昔日的驻扎点。
 
“从我记事起,以陈氏宗祠为中心,周边一片房屋都已经是学校的课室,包括现在广场的位置,以前也是泥砖建的课堂。村里年纪超过60的老人,很多都在这里上过学。没有旗杆石,可能是前辈为腾出地方教育后人,有意拆除了吧?“陈卓球自豪地说,别看高村只是一条偏远小山村,那时村民在村里可是能一直读到高中的。

陈氏宗祠硬山顶和灰塑博古脊,古色古香
进取精神涵养革命风骨
高村自古景色秀丽,风水颇佳,有凤峦捧日、银台耸幌、石龙挽瑞、石山碧帐、胜堂温风、鸦髻晚霞、长江夜月、云闲郊青共旧八景。自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高姓族人来此建村,后陆续有蒙、董、赖、曾等姓迁入,但都不长久,只有陈姓、李姓族人坚持至今,其中尤以陈姓绵延最长,在村中生活居住了大约700年。
有人认为,陈姓之所以能从宋元一直绵延至今,与陈家人乐于吸纳交流外界资讯、积极进取、不故步自封的人生态度有关。
陈氏宗祠前的广场开阔平坦,但却少了常见的旗杆石。在科举时代,凡是有人考取进士,族人就会在宗祠或祖厝门前为其立旗杆石,竖起旗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高村自古文风鼎盛,有泰峰书院、太邱书院、文阁楼等一批私塾机构,能请动岭南大儒陈白沙为村题写宗祠门匾,又岂是功名不昌之地?

陈氏宗祠的硬山顶和灰塑博古脊。
陈卓球的祖先出自高村,对陈姓在更合绵延发展历史颇有了解。他猜测,可能先辈已将旗杆石全部拆除。
陈卓球告诉记者,如今的陈氏宗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附近有名的学堂。村人陈汝棠1931年在此创办学校,聘请了陈汝菁、谭宝全、黄之贞、黄之锦、阮贞元、谢源清、吴丁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思想进步的革命知识分子为校长、教师,宣传革命真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高明哺育出一批革命志士和中共党员干部,被誉为高明“革命摇篮”,是粤中纵队昔日的驻扎点。
“从我记事起,以陈氏宗祠为中心,周边一片房屋都已经是学校的课室,包括现在广场的位置,以前也是泥砖建的课室。村里年纪超过60岁的老人,很多都在这里上过学。没有旗杆石,可能是前辈为腾出地方教育后人,有意拆除了吧?”陈卓球说。
齐心协力开拓古村新貌
20世纪50年代后,高村陈氏宗祠开始向宗族活动中心转变。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等对宗族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大多在祠堂举行。祠堂成为凝聚村民人心的场所。
2019年4月3日,高恩高速全线通车。这是途经高明区的第四条高速公路,起于高明区更合镇高村,终于江门恩平市沙湖镇,顺接广明高速,设置高村互通立交与江罗高速相交。公路开通后,从高明到阳江的行程时间缩短30分钟左右,地理偏僻的高村,一下子变为区内重要的交通节点,实现了村民千百年来“走出去”的愿望。

陈氏宗祠的镬耳封火山墙。
近年来,高村村委利用扶贫“双到”工作契机,着力改善乡村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老人活动中心、图书馆、篮球场等康乐设施建起来了,村民文化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大的改变。垃圾收集房、自来水管网、村内道路、宣传栏等扶贫项目逐一落实了,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自来水,主要街道全部硬底化,村容大有改观。村委会成立治安巡逻队伍,每天在村中巡逻,加强治安管理,增强群众安全感。
如今的陈氏宗祠,仍矗立在原址。院内原本平坦的天井,也增加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