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有關《槎洲族譜》討論話題,及譜內所涉的內容,紐約陳經緯君在去舊迎新交接前曾經來函,就我族所載的中期《朗美》世次,特再提出質疑,他直截了當這樣說:“我并不认为六村始祖从善公(鹤山有天祥公墓,上阁东山有从善公墓,一人两墓疑点之一)接去石头是对的,而石头谱的猷公也并非凤台公之次子宣翁。故不论从善公哪一支的后裔,由三世提领公(1334 生?)……到十二世虚白公(1481 生)……平均16 岁一代人,难道您一点不觉得奇怪?”
我對他的提問並不是沒有作相應的思考,唯是有關所涉人物與古族譜的收藏均缺,無從憑空“糾正這,改寫那”,加之,族譜“眾之源,忌犯訛”,故此,未敢貿貿然隨便答。
鼠年將去,虎年就到。日前借而“壯膽”寫了一篇《試論》,內中姑且虛擬三次我族遷徙年代及其緣由,並引用陳遇夫在族譜中留言舉為依據。
雖然已盡力,猶覺有不足。三十代世次的歷史何其流長,前後凡四次的遷徙內情複雜,遂又再度執筆,是想對那些未能被證實的幾度遷徙年代背景與緣由,再交代和多作推敲,遂有了要添寫這篇對族譜前後通盤淺釋的《再論》。也許所說,間有重覆。是因下筆時憑記憶所及,祈把模糊環節梳理清楚,擬去蕪存菁,亦撰文本意。這亦算是我在編寫《槎洲族譜》並予出版後的一次補記。
一、謝“賜教”,謀“答案”
首先,謝謝歷年來有不少宗親(包括陳經緯君)來函對台山六村《槎洲譜系》朗美早期人物年距的賜教!在回話前,讓我說聲:虎年大吉!健康快樂!並就所提有關父子年距及其他質疑的“話題”,我將在此以虛擬假設及據而依秩重調主要人物生卒年份“作答”。希望找到共同的及被更多人認同的“構想”。
唯是須知“牽一髮,動全身”,亦請那些對六村族譜堅信不移的宗親,能網開一面,任這場探索,即便離經擱典,貿然另闢蹊徑,暫當作是瞽言芻議,無傷正譜所傳。這亦是我寫《試論》及《再論》等推演及把話說在前的聲明。
同時,基於陳氏族人對我《槎洲族譜》不吝求証討論,擬去蕪存菁,亦理所當然。只是,我現人在海外,能見資料不多,是以,我即使是“有心”亦實在是“欠力”;我本來亦算是一名半生習史的“洋”學生,族譜種種,牽涉歷史,也因此我能以我略懂的中國歷史緣由作為“可能出現誤漏”而將它再審研。
不過,筆者對研談族譜總認為,現時《陳氏宗親網——陳鳳台研究》內常現的種種有關祖輩世次問題爭議,特別在沒有實情實據和更古的真跡發現前,憑現在我等能見的今人撰本或繪構圖,都難以作定論,也無須太執着。
此外,我亦想說,對我家血緣是不是陳鳳台的後人都可殷然接受。
二、由“可靠”,到“質疑”
在我查閱的各代族譜人物中,最感扎實是數槎洲村始祖陳遇夫及其下延世次列名後代。向上回溯,陳遇夫的父親陳佩璿及更早幾代祖先承傳,一直至陳虛白均有出生年月,亦應可信。
由那再上,人名世次的開列是依據陳佩璿所留的《族譜志》所述而來。只有名次,但缺年代;我取其輩份次序,無法確証生卒期。這名單是錄了代代上溯至陳元康,即“朗美譜”。所以,有可信部份,也有難確實的部份。最大疑題(如被某些宗親來函或在網上指出)是父與子的年距計算近乎不可能。
由陳元康再上,是“墩頭譜”,亦即“上閣東山”前後五代的世次與承接,即陳元康、陳七一、陳有志、陳夢麟、陳從善(又名陳天祥)。這一段的依據,是憑借所謂“陳有志遺囑”所述上下連接。但它,只在陳從善之上道出了“始祖”,名叫陳猷,遷自南雄,曾是颍川陳氏自汴梁避金亂南逃珠磯巷的後代。
遺囑之內,陳猷列為源頭,陳從善稱“二世”。陳遇夫在清代康熙時寫下了他的那篇“本支考”,重校祖先世次,親至新會,查訪陳氏,添加了“石頭譜”,夾在陳猷與陳天祥之間。但他對陳有志遺囑所記,留下疑問凡三:
一是、陳有志自言是“三代單傳”;二是、陳有志的個人生卒與任職“提領”的年代有不符歷史引証的錯亂;三是、對陳猷遷出南雄珠磯巷至新會石頭定居年代與緣由存疑。
陳遇夫談及廣為流傳的所謂“走避胡妃之禍”,又引証了歷史年代的差距不合,兼述及他身在新會查訪時族親翻籮搜笈出示看到的都是“紹興年間南雄97戶多姓的居民集體因為“避盜賊兵戎之擾”而聯名上書要求南徙至珠江地域的官樣批文,這樣,這支陳氏南移,始自南宋初立紹興元年,而非度宗咸淳二年,那已南宋之末。兩者相差是135 年。
陳遇夫因而在陳猷與陳從善之間添了三代,即陳巧、陳迪、陳仁甫(四兄弟),續接陳天祥。
這就是我現有的那本“槎洲族譜”各世代人名與排次;由南雄陳猷至我,前後共計三十代。
以上述的資料逐層梳理,可信度最強是,由我至陳虛白,約佔全數之半;順藤再上,次序尚可接受,各人生卒年月,尤應往上推移。為此,若以紹興元年(即1131 年)為南雄陳猷出逃點,又因陳遇夫查閱過,確實有官樣的文據,應可作為重輯“更早那批祖先”所處年代假設。
此外,我試圖按各族譜的流傳所述,按照陳猷六十歲才有子陳巧,這樣,若假設陳猷生於1100 年;那麼,陳巧當生於1160 年,其他後代,以每代各距二十三年計,一直秩延至朗美族的陳存規那代,因為就他開始未錄生年。
不過,如此一來,陳猷與陳宣的身份吻合便被否決,這支陳氏與陳鳳台的七子亦必無關連,此其一;相應而言,陳從善被指為是陳鳳台第四子陳愷的下延後代也出現年代上的接不上,此其二;另一方面,陳有志的生卒年代亦將隨而推前(姑且說他大約出生於1275 年前後),這鎖定了他是元朝子民,“提領”一職是他在元代時的官,這同時確立他與明代不沾邊,又“永樂十年”的那份遺囑是後人的偽作,又或是修譜之人故意把有關年代寫錯,這背後的目的未明,此其三;最應一提就是,陳遇夫在撰寫族譜《本支考》時曾經推算,朗美一族至陳良佐階段才應是明朝永樂的統治年代,這一揣度,頗為吻合,此其四。
以上是虛擬的變化。在續下來的世次推演中,由陳虛白至陳佩璿,各人有確切的生卒年月,平均代距是三十五;最後到“槎洲譜”本身,由陳遇夫至我,前後十代,平均代距是三十一,這亦是合理的。所以我不厭求詳再重說。
三、查“源頭”,察“遷徙”
諸君若有興趣,可以據上述的「虛擬」,用算術逐代向「下延」,我姑且大膽假設陳猷是出生於1100 年;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即1131 年),他與九十七戶南遷。其後每代相隔二十三年為父子的差距,但因陳猷由南雄至新會石頭,時年三十一歲尚壯年,相傳六十歲才生陳巧,一如上述,假設陳巧是出生於1160(在此虛擬一個整數,包括陳猷假設在1100 年,是容易算),反正都是虛擬。
在這之後,全按二十三年差距逐代推演。比如,陳迪1183,陳仁甫1206,陳天祥1229,這使他恰好足以成長和經歷了“南宋度宗咸淳年代(1265-1274)及四歲趙顯被立為恭帝(1275-1276)繼位,不足兩年隨而臨安淪陷,奉璽出降,並遭元兵囚擄與監國太后一齊被押北去的那段慘淡末代轉折期”。
族譜載陳天祥離石頭向南遷,出於逃亡也好,出於勤王也罷,因為當時南宋最後兩個未成年的益王、廣王,史稱「端宗」趙昰(1276-1278)「末帝」赵昺(1278-1279),正被明代陸秀夫等擁立稱帝向南沿海出逃,前者病歿於途,後者逃至新會崖山,海戰敗後亡於海上。這一片海,鄰近江門,與陳天祥南遷後落腳所在的上閣東山(後稱新寧墩頭)在地理上很近。
所以,陳天祥(或陳從善)、其子陳夢麟、其孫陳有志、理應是宋末元初的我族,尤其是陳有志,他相當於出生及成長在忽必烈稱帝的年代(1260-1294)。據稱,官至提領,擁有稅田,這包括更南的朗美一帶,更靠近海。陳有志在族譜留下的遺言中,叮囑後代務派子孫移遷朗美。這是我族接下來第三輪遷移,是陳七一的其中一位兒子陳元康進駐朗美,這遂碰上元末明初的大動蕩。這一回估計是兵戎再起,流民泛濫,陳元康所以依祖訓遷至朗美,是出於能更近和更好地守護該處農耕。
由於明代是較長和興盛一代,由明至清長達二百七十多年,我族亦下傳了十二代才至撰《族譜志》的陳佩璿,我們亦可同時從陳佩璿所撰的《紀變錄》一文中,通過他細述明清交替時的舉凡十次組織守衛和抗亂,使人一面看到家族間分田分地的記述,又另方面看到地方盜賊與兵戎的為患。
最後的一次牽涉到槎洲一族的再遷徙,是起於清代康熙朝的海禁令,即1664年,清康熙帝為杜絕明代的遺臣遺將把廣東沿海的地域作為他們戰鬥活動和後勤糧食的接濟和庇護所,遂通令包括新寧(台山舊名)在內的所有村民全部向內陸北遷四十里,朗美村民,不許再留,故此陳佩璿亦因而攜妻及長女幼兒遷徙至台城,陳遇夫,時八歲,兩年後陳佩璿(時年四十有二)病故,其妻三日後亦告亡。
這無疑是一場雙重不幸變故。在父母雙雙去世後,長女繼被安排嫁入台山瑞芬梅姓夫家,幼兒陳遇夫亦隨姊寄居梅家為這家人放牛;稍長,獲許在梅氏學堂工餘時旁聽苦讀,因其人聰慧,被視為奇才,梅姓家族安排按鄉例讓他改姓梅報名考試,先舉秀才,後點解元,是以在新寧縣志上這些功名是錄作梅遇夫。
但父母雙亡時他已十歲,當然自知本身原是姓陳,遂終於認祖歸宗遷回朗美,回復陳姓,稱陳遇夫。後又擇地在槎洲開族。那已經是1703 年(即康熙四十二年),是時南明桂王及其遺部已盡遭吳三桂剿滅。明朝既亡,海禁撤銷,朗美族人在歷劫猶存後都返家園。陳遇夫亦如是,據稱其子陳瀚是在朗美出生。
然後全家才搬至槎洲村。陳瀚於1714 年(康熙甲午)亦中解元,台山“父子解元”也就是這樣來。
陳瀚娶妻有二,各為他生五子,其後衍為十房,又第八房陳之桐生子陳司爟,他於1802 年(嘉慶壬戍)考取進士,被譽為是新寧縣籍唯一一名進士。
繼有孫陳樹薌移民美國落戶;其侄陳成烈亦隨行,壯年回鄉,曾任槎洲村長,他就是我祖父。但他八位兒女其後均先後移民至美國,這包括我父親。我本人是槎洲出生,童年離開中國,先在香港渡過少年,中學未完,移民至今。我算是我家第四代從中國出生繼而移民美國的一員。
《槎洲族譜》,是我祖父出任村長時承接及保留的檔案,由他秘書後來移民帶到紐約流傳下來。據知,中國自1949 年建立新制度後,族譜代代延載,未克繼續。這亦是我過去曾發放的資料。
如今中國國人再掀尋宗覓祖之熱,這的確是好事。
槎洲裔孫陳天璇(美國賓州松石居書坊,2022 年1 月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