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需要太多历史专业的训练,我们就可想及这些有关疑點。现在,我将它们分为六个话题,希望与对此有兴趣的陈氏同宗网友们参研、商榷。
一、「元」的一词使用的商榷。
如果1216年被确定为是「上疏」之年,那么「伐元」的「元」是绝对由「后人」越俎代庖的明显失误。蒙古国变为「元」,是在1271年才开始采用。选自「大哉乾元」之「元」。正史有载。邝俞平、陈凤台、及邝一声均不可能如此这般「未卜先知」。
二、「忠」的立场演译的商榷。
如果我们当年祖宗的确曾经如此「上疏」,又如果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爱国热忱,一如今人演译「豁出性命,爱国上谏」,他们倒「似」犯了「忠奸混淆,取向错误」之嫌。让我借用有关「演译中」套用的「历史人事」反问,我们一般知道,那时岳飞的「忠」,是因「抗金」;秦桧的「奸」是因「缓金」。我们所不耻的「奸相」,都是因他们当年为「金国」说话,千方百计背地教唆宋帝「屈就称臣」。矢志直捣黄龙府的「岳飞」死于莫须有的「叛国」,秦桧封魏国公,韩世忠隐退了。接下来的继任「奸相」,都是一再曾经如此「迁就」、「欺骗」、「说服」继任宋帝。所以,从正史看当年南宋所处形势,相沿下来,「抗金」是「忠」,「缓金」是「奸」,可谓一脉相承,史家早有定论。所以,若然以邝俞平与陈凤台的饱学明理,在朝为官多年,几代元老,岂能不知?怎么一下子又「换」了这种忠奸「立场」?我们今在网上读到「缓金」出于「爱国」,才导致祖先被「奸相逼害」?总觉得这样的演译是「不靠谱」。
三、「危」的威胁实情的商榷。
综合来看,整个「缓金伐元疏」的「立论点」是「套建」于「元」的势力崛起及「宋」最后是亡于「元」。但是,有关当年正史所言时势大事是这样的:由丞相韩侂胄筹划及宁宗下绍的伐金之战(「史称「开禧北伐」,1206年5月)以失败告终。同年7月金分九路南下伐宋。宋金两国交兵争持,延至1207年夏。宋遣方信儒往议和,金向宋提五项要求。(方信儒回报称:一割两淮,二增岁贡,三。。。。,四犒军银,五不敢言(要取韩侂胄头)。12月史弥远袭杀韩侂胄,夺权,达成「嘉定和议」(因是嘉定元年,1208年)。宋使王楠至金,甘依「世为(金)伯(宋)姪之国」,依约照办,增岁贡由二十万两至三十万两,犒军钱三百万两,以韩侂胄及苏师旦首级换取淮、陕被侵失地。宋金回复到战前的原界。自此史弥远任丞相,把持宋宁宗及宋理宗年间政事长达二十六年。由此可知,陈凤台等「上疏」时1216年是史弥远为相。试问,史弥远赖「缓金、媚金」得势,又怎会以因为「缓金」之说为「忤」,进而逼害我们这批同朝祖先?(若是另种原因,另种内容,当然自作别论。)又若「上疏」属实,是否「于理不合」?回说「蒙」的崛起,成吉思汗(即铁木真)是于1206年才称「汗」,刚好亦是「开禧北伐」之年。又过三年,即1209年,因金向「蒙」派出使臣带诏索取岁贡,才惹起铁木真问:金主是谁?遂与金绝。但还没有交兵。直至翌年,8月夏攻金地,被金击退。1211年2月蒙军才开始攻取金国在河北张北县以北城池。8月蒙军攻下山西大同(金国西京)并据河北宣化,9月进兵入关至中都(今北京)城下。同时分兵进取金之河东、河北、山东等地。夏亦乘机进袭金之甘肃一带。1214年3月金国厚贿蒙古,同意解围中都,退军出居庸关。5月金迁都至南京(今之开封)。7月宋起居舍人真德秀上疏,请宋帝罢金国岁贡,宋帝同意。8月金再派使摧收,宋廷不顾。1215年1月金国驻北京军自生内乱,2月蒙军乘机占取北京(即内蒙大定府),5月蒙军再入关围中都,随而攻克。7月遣兵进袭开封(金国国都)。9月夏乘机袭金之甘肃延安,陕西绥德等地。蒙于8月曾拒金国求和之议,但至11月,却因内蒙驻大定府张致叛变,蒙大将木华黎率军北去平叛,撤出关外。 1216年5月至8月夏与金交兵。金乘势抢回山西潼关等重镇。11月蒙杀张致,乱平。(这就是目前所说邝俞平与陈凤台等人「上疏」那一年的「宋、金、蒙、夏」局面。)又,尤应注意,1217年4月起,金(不是「蒙」)分兵南下「侵」宋,攻打河南、湖北襄樊诸镇,拟取江苏淮安。6月宋帝(宁宗)正式下诏「伐金」,出兵迎战。与此同时,8月,成吉思汗却是亲率「蒙」军主力西征(先打花拉子模、印度及中东等欧洲国家)去了,并只托付大将木华黎处理「征金」事。由此观之,当时局势,「危」是来自「金」国,而非「蒙」军。至少,蒙军仍未「进攻」宋地,「夏」国仍然「雄据」宁夏。很难相信,这段时候,宋要联合「金」(那么「夏」呢?)来对付(尚未势如破竹)新兴的「蒙」军?成吉思汗至1226年才东返率兵灭夏,翌年,即1227年,他在灭夏之后,便病逝六盘山。成吉思汗其实从未攻打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