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位于清新县沙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峰峦起伏,山势雄浑,景象万千。有被誉为“风水宝地”的天堂山(又名望军山),有历史悠久的古代瑶胞遗址,有尘封已久的明代古庙,有南宋抗元名将陈风台的古墓,有流传已久的神秘“仙泉”……
翻开桂湖的历史,是一部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历史,桂湖客家人的祖先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一路南下。为抗击异族,历代桂湖人民显示了崇高的气节,从南宋末年的抗元,明代末年的抗清,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击反动派,直至推翻“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境内的天堂山海拔1000多米,面积约40平方公里,横跨沙河、浸潭、石坎、桃源四地,山高林密,特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抗元名将陈风台墓位于天堂山上明代古庙后面,墓前方约100米处一个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浅水塘(当地人称为探花堂),塘前两侧各立大小相同的石望柱四条,左边两条刻立石人的姓名、科举官衔(先后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其中有光绪壬辰科探花及第陈伯陶),右边两条均刻上“光绪二十年重建”字样。
陈风台自葬在天堂山后,陈氏后人以桂湖为中心,不断开枝散叶,走出县界、省界,甚至远赴海外,但他们心系祖先,每年春秋二祭,均派人回来参加祭祖,陈风台墓数百年来不断重修,最大规模的一次要数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
光绪十八年(1892年),陈风台后人陈伯陶参加科举教育,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同榜者有蔡元培、张元济、赵熙、汤寿潜等人,相传陈伯陶本来应为状元人选,因写错一字而被慈禧太后降至探花。
陈伯陶(1855-1930),生于东莞,24岁中解元,37岁中进士、钦点为探花。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文渊校理、武英殿协修,1895年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1905年任江宁提学使,旋即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在南京创办方言学堂、暨南学堂,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见证香港割让英国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避居香港九龙,潜心著述。著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东莞县志》等,成为一代文化宗师。
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天堂山祭祖典礼,是散居各地的陈氏族人的最后一次聚会。此后甲午战争骤起,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进占大连、旅顺、威海等地,国难深重、兵荒马乱,加上广州陈家祠落成,天堂山陈氏祖墓从此变得寂寞、荒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秦皇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嘉、副司令员马奔、三团团长苏陶在秦皇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成立清远县委指挥机关,狠狠打击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了保障供给司令部特别派遣廖四为筹粮小分队队长,进驻桂湖天堂山,一边开辟革命根据地,一边为纵队筹集粮食。天堂山山道崎岖,易守难攻,小分队以山上古庙为据点,逐步向山下各村渗透,发展地下组织,策反敌伪人员,将所筹之粮搬到古庙集结,分批送到秦皇山纵队司令部,供纵队战士食用。
小分队战士以豪迈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为党工作,分队长廖四还为古庙撰写了一副对联:“仙殿有尘风自扫,庙门无锁月常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副对联被保留下来,还被桂湖人民制作成陶磁片,永久镶嵌在古庙大门之上,铭记游击队战士的功绩。
另一位游击队战士梁灿也写了一副对联:“果树山高星可摘,居缘庙小出堪舆。”点出了天堂山高矗雄伟,繁星伸手可摘,古庙虽小但风景极佳的妙处。是的,古庙成了游击队的宿营地和指挥中心,为解放桂湖、解放滨江乃至清远起着重大的作用。
1948年春天,秦皇纵队驻天堂山筹粮小分队队长廖四命梁灿、丘源、赖英组成武工队,首先在桂湖担川坳筹粮筹枪,由该村积极分子丘初、丘胜接洽,并配合武工队在沙河镇南社村富裕人家派贴借粮或收缴粮食。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丘初将家中二千斤粮食捐赠给秦皇纵队,丘胜也想方设法筹得4支步枪捐赠给小分队。丘初后来被叛徒出卖,关进了敌人监狱。桂湖地下党组织闻讯,想方设法通过国民党上层疏通关系,把关了十多天的丘初营救出来。
为了打击国民党嚣张气焰,秦皇纵队三团在团长苏陶率领下,深入沙河墟和桂湖山区,拔掉敌人的据点,创建红色根据地。
四十年后的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桂湖的大坝、大洛、九比夫、习鼠岌、白花山、根竹坑、下角、赤水、新屋、禾里坑、担川坳、德星里、下任坑、横岗、庙岗、榕树围、围背、新村、佛仔塘、佛仔岗、田心、樟木塘、天堂山、角仔冲等24个村为革命老区。
这是桂湖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誉,显示了桂湖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红色根据地的光芒,从天堂山顶闪亮,照亮了整个桂湖,整个沙河。如今,沙河和桂湖的领路人努力实践当年革命先烈“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带领桂湖人民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