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八、广东南雄世系(由陈文至陈猷):
陈文迁入广东南雄,据查相当于1099年。陈猷迁离广东南雄,据查相当于1217年。这些都是先据七子遗牒,然后再引中国正史补校。这之间共传了5代。最可信是因陈凤台。他是南宋宁宗时的谏议大夫,他的某些事迹,与岳丈邝俞平,因上「缓金伐元」疏罹罪而出逃,遂与七子南下,散居珠江一带。他死后的墓葬,于清末时重修,前几年再发现,现成保护文物。陈凤台与吾祖台山六村槎洲解元陈遇夫及其子解元陈瀚的世系血缘关系,无疑在早于一百多年前重修陈凤台墓时已作出了公认,因为他墓前所立的四枝华表,内中就刻上了他们二人名字。如今,陈凤台与他的七个儿子南逃这段历史,在「陈凤台文化研究」的耕耘努力下,更使我们台山陈氏后人有了认祖铁証。长子陈谟留下一纸遗牒,成了后人按图索骥根据。陈猷就是陈宣,陈凤台第二子,原来早已知道的事。(台山陈氏祖先下延,表八)这一段的初探结果是,前后共计5代,次序是︰接前,第79世祖△陈文→第80世祖△陈鼎→第81世祖△陈万山→第82世祖△陈辉,又名陈凤台→第83世祖△陈宣,又名陈猷。因这一段祖先们落户在广东南雄珠几巷,亦称广东「南雄」谱。
(过去曾说,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即1205年,由广东南雄珠几巷迁居古岗州石头乡,今之新会,被奉为台山陈氏六村一支的太上始祖。不过,据六村「槎洲」谱,陈猷,作为始祖,南迁年月,是在「举明经科」之后,并未附带说明年号。据陈凤台七子陈仁的「遗牒」称,「是时也, 兄弟七人, 子侄二十八人, 族兄弟三十余人, 有随挈以来者, 有暗伏留恋故土者, 有回巷变家产思故土而回福建者, 或别或去。」七子逃亡,分头四散,应是在陈凤台与邝俞平上「缓金伐元」疏之后的一年间,亦即南宋宁宗嘉定十年,即1217年。当时,既是七子一齐行动,并曾相约「逢冲则止择水而栖」。因此,从大历史回看,这日期更可信。)
表九、新会石头世系(由陈猷至陈从善):
陈猷就是陈宣,陈凤台第二子,据说在「石头谱」本无记载,是陈遇夫追认。另外,陈从善又名陈天祥,这也是后来追认的。我家祖传那一族谱,逐代记录在案所有男丁名号,也以此作为开始的。陈猷因迁居至新会石头,故此又称作「石头」谱。(台山陈氏祖先下延,表九)这一段的初探结果是,前后共计5代,次序是︰1△陈宣(第83世祖),又名陈猷→2△陈巧(第84世祖)→3△陈迪(第85世祖)→4△陈仁甫(第86世祖)→5△陈天祥,亦即陈从善(第87世祖)。(这又称「石头」谱)。根据现人有关补述,从陈宣至陈从善这5代的祖先,据称在台山六村「朗美」的陈氏族谱原先是没有记载的。后来,于清代康熙时,陈遇夫(原是「朗美」裔孙)中解元后,曾亲至新会查访,才补回这一段承传,并且撰谱连接陈猷。他后来择地至「槎洲」建房开族,另开「槎洲」谱系。此外,有关「陈从善」的「父亲」是谁,「凤台七子」中的「恺」祖一脉,另有不同的说法。据称,由「陈恺」至「陈从善」是这样:1△陈恺→2△陈梦蚪→3△陈宗元→4△陈东五→5△陈应斗→6△陈从善(并说,陈从善单独携幼子陈梦麟至上阁东山开族。)姑且列入,供作参考。
表十、上阁东山世系(由陈从善至陈元康):
陈从善又名陈天祥。他先搬到上阁东山。他是南迁台山始祖。他的五世孙陈元康再南迁至赤坎朗美。是先有上阁东山,后才有赤坎朗美。现时「台山六村陈氏」已把这两处合起来。从陈从善搬到上阁东山,今属「墩头」,也就是「台山六村」的起点。其后至第5代,再往南靠海迁。先是聚居朗美,继而散成六村,「台山六村」因而得名,又反过来把「墩头」也归进来了。这是我的理解。六村是后创的。然后,随着族人繁衍,村落越开越多,「六村」就不再限于先前的这本「六个村落」数目,而成为这一支陈氏「所在区域」的代名词。然而,无论如何,它的最初源头是从上阁东山开始的。又因它连「墩头」,所以它又叫「墩头」谱。(台山陈氏祖先下延,表十)这一段的初探结果是︰1世△陈天祥(第87世祖),又名陈从善→2世△陈梦麟(第88世祖)→3世△陈有志(第89世祖),又名陈提领→4世△陈七一(第90世祖)→5世△陈元康(第91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