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氏族的发祥地。《广东通志》载,珠玑巷“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载:先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1994年出版的《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又增加了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都是有谱志可稽的。
珠玑巷是唐宋时期的一个繁荣古镇,而今只是长1500多米,巷道宽3米多的乡村小圩镇。唐、宋时,一批仕宦氏族为避中原之乱举家南迁,他们带着家小软细,长途跋涉,度过大庾岭,来到珠玑巷,都要停留下来,静观形势,休养生息,以适应岭南风土。珠玑巷就在古驿道上,巷子虽小,却也人气旺盛,商贸繁荣。可是毕竟珠玑巷地狭人稠,而且地处要冲,天灾兵祸,时有发生,及至南宋末年,乱及岭南,珠玑巷也成了难于安居乐业之地了。所以来此驻足的中原氏族,或因避乱,或因宦游,或因寻求新的发展等原因又纷纷南迁而去,留下了许多悲壮动人的南迁故事。细查族谱,略说三五世家,可见一斑。
珠玑巷张族 可说是珠玑巷第一世家。据新会《清河族谱》载,珠玑巷张族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后裔。唐开元间,张九龄的第五世孙张纲,吉州刺史,致仕后卜居珠玑巷,传至张兴,七世同居,得唐敬宗旌表,赐珠玑绦环,珠玑巷因此而得名。张兴曾孙张喾任唐运使,掌岭南道平籴事,居冈州并入赘冈州知州崔昱家。后唐同光五年(923年),朝廷敕令冈州交纳贡税四万余石,而冈州民困已久,苦无征收,官民为之惊恐。张喾乃回珠玑巷与家族商议解救之法。众议以安民为重,将祖上积蓄金三百六十两,银八百两及稻谷二万余石,代冈州交纳于南雄广积仓,使冈州官民得以相安无事。张喾之子张昌豪富,秉承孝义家风,“尝作义仓,遇凶岁则发以赈济,人多感恩,及殁,士人塑其像,以祠奉之。”珠玑巷张族历传九代,后裔都迁到新会、开平等地去了。孝义之风也随之远播他方。
珠玑巷罗族 是将门之后。始迁祖罗彦瓌,北宋开国功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乾德年间, 因不满赵匡胤猜疑功臣,无端夺权递职,乃弃职远徒,隐居于珠玑巷。子孙艰苦创业,开罗田,筑罗陂。传至七世罗贵,贡生,里长。南宋绍兴间,珠玑巷因宋妃之祸,面临血洗之灾。罗贵以其出自将门之才华,挺身而出,组织三十多姓、九十余户、一千余老幼丁口,分水陆两路,日夜兼程,向南迁徙,历时两月,备受艰险,陆续抵达珠江三角洲一带,各自择地安居,重新兴家立业。这是一次名闻岭南的南迁壮举。千万南迁后裔至今仍念念不忘罗贵功德,不忘“珠玑古巷,吾家故乡”。
珠玑巷徐族 是雄州文苑名门。始迁祖徐彦伯,北宋初为太子宾客,由江西濠州迁来珠玑巷定居,历三代,至其孙徐信、徐俭、徐伟。徐信,字泽江,北宋皇祐四年进士,历官中书台谏,刚直有正声,与苏东坡同气相求,友善雅好。在朝廷不得志,乃弃官归隐。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贬谪惠州,路经南雄,曾登门造访徐信。两人相见甚欢。徐信出近作《甘露寺》诗求教,苏东坡不假思索把诗中“平地风烟飞白鸟,半空云水卷苍龙”句中的“飞”字改为“横”字。这一字之改,有如点铁成金,徐信叹服,满座叫好,雄州传为佳话。靖康之难,宋都南迁,度岭而来珠玑巷驻足的人越来越多,徐信为求清静之所,与弟徐俭南迁广州,设坛讲学,四处游览,有诗集传世,广州龙津路建有祀奉他的泽江公祠。徐信与妻董氏墓在肇庆,其四子散居顺德、清远、增城、博罗等地。《直隶南雄州志•文苑》有徐信传。三弟徐伟由珠玑巷迁福建武平,生八子,号称八龙。南宋末,其后裔分迁始兴。明清时,又有辗转分迁回南雄者。
珠玑巷黄居正一族 是宦游而来而又匆匆宦游而去的一族。始迁祖黄由,北宋元祐三年进士,任南雄州守,升都漕运使, 因官而入籍南雄珠玑巷。其次子黄澄洛,北宋政和五年进士,知桂林府,于绍兴二十五年由珠玑巷迁福建莆田。其子黄居正,南宋淳熙二年进士,吏部侍郎, 因忤权奸,出知英州,随任携眷又迁回珠玑巷,起复后擢刑部尚书,卒葬南雄东门外大井头,遗命祀为珠玑巷不迁之祖。可是,他的四个儿子为求新的发展均由珠玑巷南迁新会杜阮、鹤山黄峒、顺德甘竹滩头等地去了。几代人辗转迁徙,终于找到了安居之地,子孙番衍,而成一方大族。
珠玑巷何族 始迁祖何昶,是个传奇人物。五代后晋时,何昶被晋帝拜为给事郎、侍御史。后周时,拜南海参军,持节谕南汉,被南汉主刘晟所拒,乃携家馆于珠玑巷。不久,雄韶浈连盗起,刘晟举昶统兵征讨,连连取胜。一日,何昶率水师泊于韶阳滩,夜遇盗,舟覆,昶落水死,其尸竟逆水上浮三十余里,雄人嘉其忠义神异,厚葬于巾子岭,立庙祭祀。宋熙和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中侍御史。何昶子孙遂卜居珠玑巷。传至何礼生五子,次子何琛迁番禺开基,三子何琰迁肇庆开基,四子何瓒迁新州开基,五子何琪迁循州开基。长子何绣及何礼之弟何利后裔仍居珠玑巷,于明代分迁南雄各地。详见《南雄五百氏族基祖录》。
珠玑巷陈族 据陈氏族谱载,原居珠玑巷的陈族有7家,都已南迁他处。如陈文,在珠玑巷居四代,于南宋末率7子28侄迁新会。陈襄,宋进士,为避乱由福建莆田迁珠玑巷,宋末,其后裔均已迁东莞、增城等地。陈大方,广州通判,也于宋德祐间迁南海。陈福基,南宋末广南东路安抚使,曾率子在南雄起兵抗元,无奈势单力薄,兵溃,乃举家退隐溪塘。
说也奇怪,由珠玑巷南迁氏族,不论其在珠玑巷驻足时间多久,八九代或一二代,也不论其迁到那个地方,总是财丁兴旺,人文蔚起。所以,南迁后裔都把珠玑巷作为祖宗发祥之地。青山秀水间深印着先辈艰苦创业的足迹,古巷古楼古塔古井古榕中蕴藏着一串串团结奋进的传奇故事。悠悠沙水与珠江南海一脉相连,巍巍巾山与仙城云山遥遥相望。现在,后裔们到此寻根问祖或旅游观光,都感到了祖居的灵气。得到了“根”文化的熏淘,索根之源流,听根之故事,享根之温馨,观根之风采。所以,前来寻根问祖的人,络绎不绝。珠玑巷成了南迁后裔向往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