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沧海桑田多变幻 古村焕发新活力

新会区会城街道天马村

[日期:2023-03-23] 来源:江门新闻网  作者:张华炽 林立竣 [字体: ]

古色古香的村内民居。

 

天马村闸门楼“天马楼”由村委会和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天马和谐乡村联谊会筹建,耗资约380万元。

 

驰名中外的景点小鸟天堂便在天马村内。

 

  小河、水榕、稻田、葵围、蔗林、柑园、鱼塘……一派南国田园风光,浸漫着自然生态之美,这里,就是新会区会城街道天马村。可能这个名字让人有些陌生,但这里有一处驰名中外的景点定会让人记得,那就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小鸟天堂。

  近日,记者随天马村委会工作人员走进天马村古村落,领略其中的人文之美,体会在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焕发而出的魅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林立竣

  A

  思源

  由棠下镇石头村迁徙而来

  在天马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英叔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天马村村口的牌坊进入村中,沿着天马河一路走下去,来到天马村的发源地,也是此行的目的地:天马古村落。在青砖绿瓦间,浪漫的历史人文气息为古屋染上一层好看的青苔。

  据介绍,天马村是一个人口过万的大村,开村可上溯至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有500多年历史。“在明代时,如今的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的陈姓大户人家迁徙到此,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这才形成了天马村。”英叔介绍,但因村子在马鞍熊山建立,旧时又称马熊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天马村才成为规范村名。

  据村内老人介绍,天马村应属陈凤台次子宣祖棠下石头陈族分枝。村内保留着古老祠堂、各时期的民居、多座古庙、古桥、古石碑、旧匾额、旧族谱,还有蚝屋、碉楼、石板路、门楼……传承了浓厚而古老的民俗,以及种葵制新会葵扇、种新会柑制新会陈皮等传统工艺。虽然如今古村内居民渐少,但独有风韵仍然动人。

  除了古屋外,村内还有一些洋楼,其中纪楼最为有趣。纪楼有一个奇怪的别称——鬼楼,原来是与当时国人称外国人“番鬼佬”有关,纪楼又称“番鬼佬楼”,久而久之,人们便简称“鬼楼”。纪楼曾做过乡公所、乡政府、小学等用途,见证了近代天马村的发展与进步。

  B

  奇趣

  曾是海中沙洲,沿用“海边”旧称

  在陈氏祠堂后,房屋上的门牌有些奇趣:天马三村海边一巷。鸟瞰全村,除了一条天马河,并没有一点海的痕迹,为什么会叫“海边一巷”?

  英叔拿出一本由新会文史专家林福杰所写的天马村史《天马和她的小鸟天堂》向记者介绍:“在唐代时,会城在中国南海边,天马的马山、长熊山是会城南面的小岛,即使是宋元明时代,天马一带还是海中沙洲。”英叔介绍,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和村里资料显示,在明代天马建村之初,海水涨潮时还会漫过马山山腰。直到清代,成陆地速度加快,滩涂逐渐变成良田,最后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天马村,正所谓沧海桑田。

  而据1840年的清道光《新会县志》记载,当时马山和附近的“诸小山皆在海中,村即依山之麓”。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形成天马民居环绕马山向外延伸而建的聚落格局。“在陈氏祠堂后面一带,地名因当时临海而称‘海边’,所以才有了‘海边’这样的名字,现在的民居门牌也沿用‘海边’旧称。”英叔说。

  古村内的一间蚝屋仿佛也在静静佐证英叔的话。据了解,会城方言称“螺(音罗)壳屋”,以蚝壳砌墙。据明代万历《新会县志》卷二《食货略》记述:“蛎蚝房也,民取诸海,砌结环堵,十室而九。”当时会城南临大海,海底有多条“蚝壳龙”,建民居就地取材,十有九为蚝壳屋,连明代筑辅城城墙也曾用蚝壳。在海边的天马,更有蚝壳砌屋之便,时至几百年后的今天,能保留下来的蚝壳屋仅剩下一间。

  C

  发展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发展

  据介绍,除了闻名中外的小鸟天堂外,天马村的古村资源与其他资源得到了活化利用,带动了乡村发展。“天马村土地肥沃,水稻、新会大红柑、新会陈皮和新会葵扇为传统农产品,天马柑具有一定著名度。”天马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天马有浓厚而古老的民俗,赛龙舟是传统活动,村内有庙湾,是旧时藏龙舟的地方;今存接龙桥,是清代举行接龙舟的地方。端午时节,去天马看赛龙舟,几乎成为新会区乃至五邑人熟知的常识。

  同时,为突出天马空间特点,尤其是与小鸟天堂入口互相映衬,由村委会和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天马和谐乡村联谊会筹建,耗资约380万元,建成了天马村闸门楼“天马楼”。楼高16.8米,建筑造型吸收了城楼的形式,二楼可以四面观景,观景台砌汉白玉栏杆,地台铺大理石。三楼为室内建筑,成为进入天马村的地域性标志建筑。“这在乡村建设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展示天马村团结、和谐、自强、奋进的精神面貌,也成为天马村其中一个文化名片。”英叔介绍说。

  天马村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历史资料,近年来,天马村积极收集相关历史文物,其中收集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北极殿“重修庙碑”、道光年间的“文澜书院”石匾额、多块清代旗杆夹石、清代光绪年间“武魁”木牌匾等。此外,天马村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花费6年时间,整理出版了天马村史《天马和她的小鸟天堂》,更系统全面地宣传天马村历史。村里还有一条长逾900米的“廉洁文化长廊”,从村中直通村中心,设立以廉政教育为内容的廉洁文化广场、文化亭廊、廉政文化街等景观,为美丽乡村营造了廉洁文化氛围,成为天马村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天马乡亲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有不少企业家和各方面人才。”英叔介绍,为此天马乡亲联谊会应运而生,通过宗亲联谊,凝聚海内外乡亲合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在天马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联谊会发挥了特殊作用,很好地树立了天马形象。

  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马村对古村落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天马古村落保护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引导,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村容村貌,疏浚了中心河、蚬涌、月湾河和西环涌,并砌石堤、建护栏、铺水泥路,栽种地方特色蒲葵树,建立一河两岸繁荣村镇雏形。保护古村风貌,盘活村内的小鸟天堂、生态农庄、门楼胜境、陈氏祠堂、龙舟牌坊、碉楼绿荫等乡村特色文化,加大力度推动天马水乡旅游发展。

  延伸阅读

  人、鸟、榕的生态“和谐社会”

  沧海桑田,原本是海中洲岛的天马成了陆地,渐渐成为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的福地。一棵榕树在此悄然生长,经过数百年的无拘无束生长,树冠宽广,独木成林,远看仿佛是一座绿岛。这便是小鸟天堂。

  良禽择木而栖。小鸟天堂良好的环境吸引了鹭鸟来此栖息,而大量鸟粪又成为榕树的有机肥料,让榕树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继续健康成长,逐渐成为独特的景观。

  天马人爱榕爱鸟,护榕护鸟。过去村民常出入此地,但鸟不怕人,人也不惊鸟,形成人、鸟、榕的生态“和谐社会”。古时天马村有着严苛的村规民约,若有人惊鸟、伤鸟,将受到严厉制裁,有“游邢”的处罚:颈挂铜锣,沿路敲一声锣喊一句“我偷雀”(我偷鸟了),严重的甚至会因伤鸟付出生命代价。

  学者声音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做好内外联动

  打造立体式旅游格局

  如何做好古村落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挖掘古村内涵,这考验着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开发商的应变能力。每个古村都有自己的灵魂,如何更好地呈现?我觉得要做好内外联动。

  例如天马村,一方面要深挖其本身的古村内涵,挖深一尺,拉长一丈,意思就是故事挖出来后有延续性,要能展开来讲,让旅客可赏可游可体验,甚至可追溯,这样就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沉浸其中。无论是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天马村都是得天独厚的,可以说是新会的文脉、生态链标杆。通常人们说起天马,就能想起天马柑,想到小鸟天堂,这都是很好的资源和内生动力。将这些要素植入古村,与古村风情文化融合,生成了天马村特有的风景线,让天马更好地活化,可以让天马走得更远。

  但是,单独挖掘古村故事会有一定局限性,除了古村内在的东西,还要与周边的文旅资源相结合,从面上布局,点上着力,力求打造一个点面连线立体式旅游格局,进一步填充古村某些方面的缺失。例如天马村,可以和陈皮、梁启超等文化符号串通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村的文化含量。让游客来到古村,就能感受到陈皮、梁启超的文化氛围。内外联动下,相信天马古村的文旅之路能走得更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