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古城墙见证纷乱 古窑古巷话浮沉

[日期:2012-09-2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景花 [字体: ]

    斑驳古城墙,诉说着古老往事。

    汶村古城有4个城门。

    族史见证人:

    汶村村老人协会会长

    陈启良 85岁

    在汶村,每家每户都流传着不少历史故事,这是一座经历过浮沉变迁的陈氏古村落。在这个古村里,古巷、古榕、古窑、古祠堂,每一处都诉说着陈氏一族的耐人寻味的往事。

    汶村现在住着8000多陈氏后人,为陈氏凤台一族后裔。近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一个以侨汇维持发展的古村。这里,是台山“三村二石”的其中一村,村里文化氛围至今仍十分浓厚。明末清初的那一段汶村离乱,古城墙遗址仍在,让这座古城更添一份神秘。

    在台山汶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协会监事长陈英钦的眼里,汶村古城是一个充满“谜”的地方。其中一个谜是为何祠堂那么多,而且都建筑精美。另一个则是关于明末清初的王兴之乱,至今,王兴这个名字仍是村中族人的“仇人”。村里那段古城墙遗址,则见证了当年的那场离乱。

    陈氏祠堂,老村的见证

    “我在汶村村出生长大,从小在汶村村的‘散仔馆’、店肆、商铺和街头巷尾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传闻和乡谚。”陈英钦是台山汶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协会监事长,他在他所编著的《汶村古城》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汶村村是台山市汶村镇的一个村委会。汶村村的进村牌坊建筑古色古香,未进村就已感受到村子的古味。村委会所在地是陈氏祖祠的所在。“这就是始祖的祠堂,是最老的陈氏祖祠,保存也是最为完整的。”85岁的陈启良是村中老人协会的会长,他指着祠堂的横梁告诉南都记者,这里的每一处雕花都非常细致,梁上雕刻亦是妙笔生辉,图案惟肖惟妙。

    据陈启良介绍,村里保存完整的祖祠共有7间,而陈氏始祖祖祠已有775年历史。这是一座三进的祠堂,在最里间,左边挂着汶村始祖陈恺和他儿子画像,他们就是汶村陈氏的始祖。右边,挂着陈凤台的画像,陈恺是陈凤台的第四子。

    古城墙残骸诉说当年故事

    在村东,有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城墙。这座古城蕴含着许多道不尽的历史。古城墙与村中的古巷相辉映,城墙约2米多高,仍然坚实。

    “这座城墙是由灰沙、黄糖、粘土等混合而成的,现在只剩下两段。”据陈启良介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村东的这一段。“南门还有一小段。”据村中老人的介绍,这是明末清初举人陈王道率陈氏族人修筑的。“当时土贼蜂起,陈王道聚集村人捍卫,并在环村建设城墙,外开四门,分别是东作、西成、南薰、北拱。”现在的汶村,村人仍习惯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称呼村中的东南西北四片。

    据资料记载,古城墙建成于顺治4年(1647年)。

    “当年明末王兴率领农民军攻破汶村城后,据城抗清,改名为文安城。”据陈启良介绍,汶村古城曾是南明唐王弟朱聿鐥的行都,当是时三圣堂是作为王兴的将军府,旁边的“闲竹寺”则是当年的行宫所在。而王兴在汶村抗清5年,终被清军所灭。

    “对于汶村人来说,王兴仍然是一个仇人。”据村中老人称,王兴攻占汶村时实行屠城。“当时到底屠杀了多少人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只流传有当年虎口余生逃出去一百多人的说法。”而在王兴之乱后,汶村陈氏是如何快速繁衍,迅速再次成为大村望族,村中老人亦都不清楚。

    村中古城文化味浓厚

    汶村现有2000多户,共8000多人。海外人口有2万多人。汶村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是侨汇。以前,侨汇可以解决他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支出。在陈启良小的时候,四叔每个月两百元港币的侨汇,已经够他们一家人生活所用。现在,这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汶村的年轻人,也有着自己对生活的选择,有些选择离乡打工,有些选择跟随父辈们的足迹到国外寻求发展。汶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除了侨汇,还有农耕的收入。

    经过800多年浮沉,汶村至今仍是文化之乡,这里的体育文化气氛浓厚。在村中的宣传墙上,正举办“汶村书法展”,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作品之余也感受着古村的韵味。原来,这是村中书法协会会员的作品。

    汶村村中有书法协会,现有会员10多人,平均年龄60多岁。最老的85岁。他们不仅仅自娱自乐,还为了让村中的小孩也能传承书法文化,在村里办起了书法班。“暑期就有30多个小孩在我们班里上学。每天两节课,一节课两个小时。”这些小孩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

    村中还有曲艺社等文艺团体。村中仍保留着摆色等传统民俗艺术,每年的庙会或是十年一次的“做福”都可以看到重头戏———摆色。汶村的摆色,在吸取斗山飘色的基础上,也形成着汶村的地方特色。

    【宗族物志】

    明末清初古城墙

    古城墙位于汶村东门,东上村村边。据记载,古城墙建成于顺治4年(1647年),城墙高3米,为长方形的城墙,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半公里多,将整个汶村围了起来。现存的古城墙残垣仅仅是一小段。

    文海中学

    文海中学的前身是文海书院,文海书院是由清朝乾隆年间知县康基田创建于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是当年汶村地区的最高学府。宣统二年(即1910年),文海书院更名为文海小学堂。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一度迁到汶村,借文海小学堂部分教室开课,并在海宴都招收学生。到1946年春,改名为文海中学。该中学曾一度改名为汶村中学,直到1979年,学校复名为台山县文海中学,一直沿用至今。校内有历史建筑奎星阁,据了解,建校时文海书院校舍由两间祠堂和奎星阁组成。

    “做福”

    “做福”是汶村村每十年一度的喜庆日子。2007年农历二月,是汶村的第20届“做福”,此时做福被改名称为“民间文化艺术节”。据了解,当天祖籍汶村村的旅港澳台、国外乡亲2000多人回乡同庆,同时每日均有村外群众涌入观看盛况。

    据《汶村古城》中记载,汶村村“做福”始于1787年。据传,18世纪初期,村里发生动乱,民不聊生,后经设坛打醮,才得以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从此,村里决定今后逢“丁”年做福,一直留传至今。

    “做福”的程序包括:择日公榜、洁净斋戒、装饰街道、建坛打醮、组织参观、招待宗亲、菩萨出巡、舞龙巡游、文娱活动、开斋庆祝等。2007年的“做福”活动持续了5天。

    【宗族掌故】

    陈氏立村三种说法

    根据村中三圣堂二次重修碑文的记载,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始祖陈恺在雄州遇难。“泊舟三圣寺侧,夜梦诸神,告以进止,逐负神南奔,卜宅于此而庙以立。”于是来到汶村定居。后人为了纪念,希望先祖庇护后人,在村中建有三圣堂。不过,根据族谱的记载,在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陈恺的兄弟是宋朝武官,被贬潜逃,陈恺由南雄到汶村立村。当时,他们兄弟相约遇水而居,并后代不作武官。陈恺刚到汶村时,定村名为“文村”,因近海边,又名“汶村”。根据汶村陈氏所收藏的《太祖恺翁遗牒》中记载:“当家属被贬之日,纷纷逃离故乡,辗转于广东各地,颠沛流离。”

    而据陈英钦介绍,台山各陈氏族谱讲述祖先由珠玑巷南迁,目前掌握的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绍兴元年(1131年)、开禧元年(1205年)、咸淳九年(1273年)。至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陈氏到汶村立村,均已有800多年历史。

   

    宗族新闻

    陈策文回乡参观斗山医院

    9月21日,陈策文回乡到斗山医院参观,了解斗山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情况。对于新大楼投入使用,能更好地为斗山及其周边广海、端芬、汶村等镇的30多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他感到很开心。

    当天,陈策文一行参观了斗山医院新大楼,并了解了住院病房的相关设施等。陈策文叮嘱要尽快完成新大楼一楼的C T室的建设,完成CT室的搬迁,方便病人的使用需要。

    斗山医院是陈策文于1989年捐资兴建的,经20多年的不断捐资,发展甚具规模。医院在2008年升级为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斗山医院的扩建工程,陈策文先生已追加捐资近2000万元。据介绍,陈策文很重视斗山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每次回台山都要到斗山医院看一看。

    采写:南都记者 王景花 实习生 季秦君 谭佩

    摄影:南都记者 刘在富

    南都制图:何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