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族谱已有700年历史。
陈氏大宗祠近日重修完工,将于农历十月初八正式入伙。南都记者 陈惠婷 摄
" src="http://epaper.oeeee.com/K/res/1/5071/2013-06/18/FB12/res07_attpic_brief.jpg" />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大宗祠近日重修完工,将于农历十月初八正式入伙。南都记者 陈惠婷 摄
南都讯(记者陈惠婷) 始建于1511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或是三水面积最大的宗祠;长达78米的7本族谱,记载700年来25世代族人历史。近日,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宗亲筹资1000万元,重建陈氏大宗祠。为寻回流散到广东、广西、福建、港澳以及海外的乡亲,陈氏族人呼吁族亲今年农历十月初八(11月10日)宗祠入伙时返乡省亲。
宗祠:占地4000m2已有500年历史
沿着北江大堤走,很容易能找到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经历了6次修葺的宗祠镬耳横飞、龙脊蜿蜒盘旋。“这几个大字是著名理学家陈白沙亲笔题的”,祠巷村的陈氏后人陈达荣指着宗祠门口的“陈氏大宗祠”牌匾说。陈白沙虽是江门新会人,但白坭祖辈陈冕是白沙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家族修葺祠堂时,陈冕特地邀请他为祠堂题字,这也是祠巷村人的骄傲。
这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即1511年,“族谱记载700年前我们从珠玑巷迁入白坭,从此繁衍”,陈达荣说,宗祠不仅是家族学子受教之地,也是村务议事厅。500年间,一度被改为学校使用,宗祠二三进得以较为完整保留下来。
2011年,陈氏族人决定重修宗祠,当时主要靠乡亲捐钱筹资。“一两百到几百万都有,就算是平时多节俭,都要捐钱修祠堂”。宗亲间筹集了600多万元,当年还获得省有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审议,获得近200万元奖补资金,共计1000万元。
如何恢复宗祠旧貌?“参照陈氏族谱的图纸来原貌复原”,陈达荣翻出族谱介绍,宗祠“坐甲兼寅,一连四进”,其中第三进供奉祖先牌位,第四进已经完全损毁,左右两侧的厨房、亲祠等损伤较大,是修葺的重点。
经过3年努力,原本成一片废墟的陈氏大宗祠近日基本完工,“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总面积5500方,这么大规模的祠堂很少见”,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梁燕说,祠巷村这个祠堂是三水规模最大的,也可能是全佛山之最。
族谱:17卷载25世 藏身香港30年
祠堂修葺完工,为寻回流散到海内外的乡亲,族人将7本族谱编制打印张贴在祠堂内展示。这一族谱长达78米,记载了一世始祖至其廿五世先祖的族人名单。祠堂还张贴了“族人历代迁居的情况”,图上可见,多数陈氏后人在九世后流散到广东、广西、福建以及港澳等地。
“族谱时间轴长达700年”,参与祠堂重修的族人陈君洪说,最近的一次印制是在1927年。族谱总共分17卷,封面老旧,被红绳重新装帧过,记录了陈氏祖先的迁徙史到先祖规章的村约制度,还有世系图、族人安葬、功名及子女情况等。
“事实上,绝大多数宗祠族谱都在‘文革’期间烧毁或流失,这么全的族谱,我也是第一次见”,阅谱无数的梁燕说,这份族谱由刻板印刷而成,非手写本,17卷能够全部保留,实在太不容易。据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开武馆的陈国炎返乡,看到有人要焚烧这套族谱,于是买下来偷偷带回香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将全套族谱带回家乡,交由族人保管。
目前,陈氏族人正着手对族谱进行新一轮修订,族谱记载的名单中,只有6人还在世,且均在香港,而族人目前最年轻的已繁衍到三十多世。此外,“希望海内外的族人跟我们联系”,陈达荣说,今年农历十月初八,陈氏大宗祠将正式入伙,届时将开宴数百上千围,族人回来省亲吧。
发现
地下淘出十多块功名碑
在修葺过程中,陈氏族人发现地下藏有十几块功名碑,上面均刻有受封人名、朝代等。其中有两尊为清朝皇帝御赐给爱国将领陈朝纲,陈朝纲因作战勇猛,被誉为“励勇巴图鲁”(满语勇士)。
石狮守望五百年
陈氏大宗祠大门两旁石狮源自祠堂始建时,族人一度藏起才得以保留下来。石狮用材、造型都与现代石狮不同,其中一头狮子背上还驮着一头小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