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传千年
在我国以“珠玑”为地名何其多?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广西平南亦有珠玑街,但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却非珠玑巷莫属。而在众多珠玑巷中,南雄珠玑巷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南雄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位于县城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距市区9公里,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被誉为“广东第一巷”,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
“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2013年4月,市委宣传部调研员、开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武占英专门去南雄珠玑巷考察当地客家文化,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但初见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武占英回忆说,“高大的门楼牌坊上写着"珠玑古巷"4个字,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巷,巷内仍保留着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看着这条古巷,武占英脑海中仿佛涌现出北宋时期开封珠玑巷的繁华。一条弯弯曲曲延伸1500多米的乡村小巷,记录了多少世事变幻、人间沧桑?
据武占英介绍,南雄珠玑巷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鹅卵石路面。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南雄珠玑巷曾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也是客家人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南雄珠玑巷承载了中原南迁之人的文明命脉,中原文化于此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如今,该地已成为珠玑巷南迁后裔寻根问祖的热土。
据《珠玑巷古今》中记载,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珠玑巷,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南雄珠玑巷名称来源于开封
“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代开封府的珠玑巷,由宋时从开封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高树田主编过“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之《梦华宋都—开封》一书,其中对南雄珠玑巷做过研究。他说:“有关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今天这些移民后裔已经遍布广东、香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族谱中可以追寻其祖先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复又辗转各地的踪迹。”
南雄珠玑巷的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在唐敬宗时代,这条巷子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张昌,家庭和睦,朝廷便赐他一批珠玑。为了避唐敬宗的名讳,该巷名字顺理成章改成了珠玑巷。另一种说法是,北宋末年,由于开封被金人攻陷,大批中原官民随高宗出走,有些更是翻越梅岭山脉寄居在这里。为了纪念在开封所居住的珠玑巷,遂把这里命名为珠玑巷。
“南雄市的珠玑巷名称应来源于北宋东京城的珠玑巷,与北宋末年东京城难民南迁有关。北宋末年,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其中有部分人迁至岭南,曾定居或落脚珠玑巷,后又向南迁徙沿海一带,其后代或定居岭南,或移居国外,繁衍生息。”我市知名地名研究专家裴云认为,唐代时,南雄珠玑巷已有村落或居民点的可能性很大,但并不等于其名称就产生于唐代。从地名学角度去看,敬宗巷或珠玑巷作为巷名,并且作为某一村庄内的巷名不会在唐朝出现。诸多的“珠玑”地名,多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的。从南雄的珠玑巷出发迁往南部及沿海一带的移民把出发地作为祖籍地记于族谱内,以便后代永远记住。“珠玑巷”原是祖籍地的地名,在岭南及广东多处地方出现,属历史上的地名移植现象。
“北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地名集中产生的时期。由于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大量街巷的出现为珠玑巷一类地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裴云说,《广东新语》中关于珠玑巷名称的来历包括三层:一是祥符(开封)有珠玑巷;二是来到岭南,给南雄沙水村珠玑巷起名的人是北宋末年南渡时的“从驾”官员;三是为了不忘记祖籍地开封,便用开封的地名珠玑巷作为南雄珠玑巷的地名。北宋末年,由于里坊制被打破,城市地名中的“巷”已经广泛使用,加之起名者的祖籍就是北宋东京城的某一街道,为了便于记忆,自然就用城市地名作为再次南迁出发地的地名。巷,即胡同、里弄,开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说,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就是明证。
据相关史实记载,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宋哲宗赵煦皇后孟氏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这年冬天,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哲宗赵煦皇后孟氏率部分官吏士民进入江西,曾在岭北的虔州停留一年。后返回临安,跟随她逃亡的部分官员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他们从梅关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新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后来,定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多次南迁珠江三角洲。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据史料记载,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他著述的《广东新语》,记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
关于南雄珠玑巷的由来,《珠玑巷古今》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珠玑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宋朝时是南雄珠玑巷的鼎盛时期。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宋末朝廷腐败,元兵侵入,居民纷纷南迁,南雄珠玑巷日渐冷落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南雄珠玑巷再度繁荣。明代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写道:“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这是当时的生动写照。明清之际,因战乱等原因,居民又陆续南迁。粤汉铁路和南雄大余公路建成后,梅关古道再也不可能成为五岭南北的交通要道,南雄珠玑巷随之失去了昔日的荣光。
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再经南雄珠玑巷南迁至珠江三角洲甚至海外。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该处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珠玑巷牵动人心
虽然珠玑巷衰落了,但是它在珠玑巷南迁后裔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丝毫降低。在他们心中,南雄珠玑巷是一块神圣的地方,因为在他们的家谱中都记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那里迁来的,他们的根在那里。
改革开放后,回珠玑巷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自1995年11月28日,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雄珠玑巷后裔代表、海内外嘉宾1700多人和南雄人民的数千名代表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以来,南雄珠玑巷再次为世人所瞩目,并成为热门话题。
在古代,珠玑巷姓氏、人口无文献可稽,但据民国时期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香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当时,分布上述地区的人口约1000万。近年,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个姓氏,主要分布在佛山、广州、中山、珠海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根据上述地区计算,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数千万人。著名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指出,南雄先民80%属于客户移民,至今南雄方言以客家话为主,只是与梅州音有些差异,被称为“老客家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为珠玑巷南迁后裔提供寻根祭祖的良好环境,南雄市政府拨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3座门楼进行了修葺,重建张昌故居,并蒙海内外珠玑巷南迁后裔的赞助,雕塑了胡妃玉像。多年来,珠玑巷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成立了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先后兴建了珠玑巷博物馆及一大批新的宏伟古朴的姓氏祠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集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文化、风土人情体验的山区旅游景区。
南雄珠玑巷在珠玑巷南迁后裔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宁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他们把珠玑巷作为家乡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
开封重建珠玑巷让客家人圆梦
“多少人跨海漂洋,多少人荣归故乡,串串山歌伴随天涯海角,杯杯家酒消解游子忧伤,商海横渡理想彼岸,热血浇灌人生荣光,客家人哟……追梦何惧地老天荒。”一曲《寻梦》道出了海外客家人浓浓的乡愁和故乡情。中国有句老话,落叶归根。虽不能归根,但也要寻根。如今珠玑巷后裔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繁衍数千万人。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珠玑巷成为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心目中既向往又神圣的地方。
今年10月,古都开封将迎来一场文化盛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作为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香港崇正总会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届,本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举办以来,已在亚、美、非三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城市举行,已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围绕“开封让客家人圆梦”这一主题,把本届世客会办成一届隆重热烈的盛会、节俭务实的盛会、精彩难忘的盛会,为客家人圆一个美好的寻根梦。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说,河南有三个地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魂牵梦萦的寻根圣地:一是洛阳的洛阳桥;二是信阳的固始;三是开封的珠玑巷。
作为众多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重建珠玑巷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万千客家游子的愿望和梦想。为了让客家人圆梦,我市决定重建珠玑巷。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我市将建设地址选在原宋代珠玑巷原址附近,建设珠玑巷和客家交流中心—守望阁,迎客家人回家,让客家人圆梦。武占英说:“开封举办世客会、重建珠玑巷,更是为了承载客家人与开封的渊源,给客家人一种联想、一种联系,使他们更坚定根在中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