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兰 陈国仆 陈都
本期图片:由华南植物园以及受访者陈都和陈国仆提供;另感谢华南植物园配合
晚清,西方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几百年的“神秘东方之国”。伴随着国门的打开,相当一部分士大夫走出了国门,积极向西方学习并兴起了西学救国的浪潮。陈氏家族便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一分子。陈言早年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此后曾任香港裁判处通事(译员),香港《德臣报》翻译、副主笔。1871年,在伍廷芳等帮助之下,他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在香港期间他还与创办《循环日报》的王韬关系密切,并协助其翻译了《联邦名人录》。
西报首位中国主笔
陈言和弟弟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在圣保罗书院读书的时候,每每考试,二人总是包揽前二名。只是,与弟弟在商业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一样的是,他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霭庭公事略》记载,陈言孜孜不倦探索西方文学经典。毕业后,陈言受聘为《德臣报》翻译和副主笔,其文采学识可见一斑。他同时亦开创了中国人作为西报主笔的历史。
担任西报主笔的同时,陈言痛心于殖民统治之下,香港民众将中国文化视为陈腐。深恐出现文化断层,亦有感于西方民众早有报纸开启民智而国内空白。1871年,陈言在伍廷芳的帮助下,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1872年起独立发行并改名《华字日报》,第一份中文日报就此诞生。
著于1935年的《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在言及中文早期日报时是这样评价《中外新闻七日报》:“惟岁月既久,人事变更,今巍然尚存者,只上海之《申报》与《新闻报》,香港之《华字日报》三种耳”。
从报人到外交官
报馆在当时香港威灵顿街十六号,初只有一间铺位的两屋楼房,后加高两层,司理人员办公室、编辑部、营业部、印刷车间都在这里。陈言自己做编辑,报纸文字是文言文,目标读者是当时的文人学士。最初,报纸内容主要是刊登当时西方报纸内容的翻译稿件为主,篇幅也很小,因财力所限,发行量不大,销路不广,订阅者多是南洋各地华侨。
不过,陈言的人生并未止于此。因精通英语,熟悉洋务,通晓中西文化,清朝钦差大臣张之洞赴英国参加女王维多利亚加冕庆典时选其为翻译。这次翻译经历将陈言拉入仕途:1878年他出任清廷驻美国使馆参赞,旋调任驻古巴领事(兼驻马丹萨)。在这里他迎娶了自己的第四房太太伊丽莎白,她是古巴籍西班牙人。1884年起,陈言改任驻马丹萨领事。1886年升任驻古巴总领事,1893年离任,回国后曾任开平煤矿会办。1890年代末跟随张荫桓公使前往美国。返国后任开平煤矿总办。陈言回国后,开始管理清朝实业,热心社会公益,如开矿、海运、铁路等,1905年在上海去世,时系淞沪铁路和沪宁铁路督办,官至二品。
17子女多有功名
陈言任职清朝外交官期间,报馆悉数交由长子陈斗恒接任。
《华字日报》在长子的手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陈斗恒执掌《华字日报》直至1926年去世,继任者是他的长子陈芷兰。经陈芷兰努力,《华字日报》被扩大为有限公司,加高房屋,购买卷筒印刷机,自任总经理,月薪五百港元。抗日战争前,陈芷兰病故,报馆由陈言第三房所出第十四子陈焕祺任经理,不过当时市场已不景气,只是惨淡经营勉强维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港英当局向日本投降,《华字日报》不得不以停业告终。
自幼与其相识的伍廷芳评价陈言为“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士大夫的表识”。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陈言的一生。晚清摇摇欲坠,但陈言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先是传播西学积极开办报业开启民智,而在后半生的仕途生涯中,他也始终秉持着中国士大夫的理念,为官一方造福百姓。《霭庭公事略》记载了他任古巴外交官的一段轶事:当地使馆对当地华侨每年征收纳金用做领事私用,他到了以后觉得不妥,立马废除。
陈言一生一共娶了五房太太,共有子女十七个,多有功名。除了最为知名的十三子陈焕镛外,其九子陈焕昆在詹天佑的领导下,设计了我国第一条自行建筑的京张铁路;十子陈焕来,在美国私立那威治军事学院(Norwich mililary College)习骑兵科,毕业时获一级射击手勋章,回国任光绪御林军上尉。
陈言逝世时,其遗嘱指定《华字日报》为家族共同产业,年终所得利润,首先照顾族中孤儿寡妇,剩余部分按人口拨给每户,多数年份每人得二百至三百元。最后一任经理陈焕祺在报馆停业后,迁回广州随其兄陈焕镛,旋转上海料理家事,不到一个月,就因心脏病而去世。
陈言女儿陈英梅
会六国语言的中国首位女体育老师
陈英梅是陈言的第十二个孩子,和陈焕镛同一年出生。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学院体育系。宋美龄和著名现代文学家冰心都毕业于该校。陈英梅既是我国第一位女体育教师,也是我国早期女子体育教育的倡导者,回国后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体育干事及该会附设体育师范学校副校长。那时候,女子教育开一时风气之先,女子体育教育更是如此,以至于难以找到女体育教师,于是陈英梅自己身体力行担任体育老师,她先后兼任了七所女子学校的体育教师。
陈英梅长期执教于金陵女子大学,抗战期间在广州从事杂粮试验,不幸1938年7月殒命于日机对广州的一次狂轰滥炸。1987年金陵女子学院正式挂牌,凌道扬的子女将父母30年代初建于阴阳营8号的住宅捐献给该校,校方则辟出一间“陈英梅健身室”以为纪念。
陈氏后人对陈英梅更多的印象是她超级厉害的语言能力,会说六国语言。陈都说,至今香港的亲戚们说起英年早逝的陈英梅还扼腕叹息,陈氏家族多为留洋之人,大多都通晓多国文字,父亲那么厉害,却也才只通晓四国语言,可见陈英梅语言能力确有独到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陈英梅的夫婿凌道扬。凌道扬是中国第一位林学硕士,比陈焕镛还早两年获得林学硕士。他于1914年自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森林事业的发展:首倡并确立中国第一个植树节,1917年发起并成立中国森林会(现中国林学会),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率先提出“水土保持”这一近代专用术语。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筹备成立时,他任筹备会主席,如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崇基门仍镌刻着他撰写的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