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综观《谟/仁翁遗牒》全文,最大最明显的错误(或者笔误)是有关「相隔辈代」的数目问题。大家都可以看出来是内文:「洪进传十二世生(陈)瑚」这一条是明显不合。传十二代才「生瑚」实在不靠谱。这种错误,可能是因后人传抄时发生的「笔误」。(毕竟,若是真迹,都就快接近千年了!)所以,我建议宗亲们不必太拘泥于文中所说的隔了多少代那些数目,而是应以我们现时能掌握的「历史资料」及「一般常识」多作合理的推敲,把这些有关的数目,纠正过来。
譬如,以「陈洪进至陈瑚」为例,现时存在的争论是「是儿子?抑或是第十二代下传的裔孙?」这么两大极端。其实,只以一般常识,就可否定不是「下传了十二代裔孙」。于是,是否「是儿子?」,才是应钻研的「切中问题」。或者「是相隔多少代?」更为接近当年所撰《遗牒》「原文实际」。我建议这样去进行推敲。
对于上述问题,我曾是这样做:(详见我撰有关「漳泉世系」及「龙溪世系」的早前评述)
第一、我肯定了「陈洪进」及」陈瑚」皆是「吾祖」,因为依据《遗牒》所说都是祖先。第二、我从中国「正史」(不应争辩)肯定了「陈洪进」的生卒年月及其事迹,作为「时间」定位,再去研究「陈瑚」如何介入,然后在关系上如何连接。第三、因「陈瑚」在「正史」及其他文献找不到「有力可信」佐証,我只能用「旁敲侧击」去「逐一揣度」和「多方发掘」。第四、我否定了「陈瑚是陈洪进儿子」的可能性,所据主要理由有二:(1)、陈瑚下延的子孙名号资料较齐全,连接合理,至陈凤台,甚至最后接上陈谟,这同时是《遗牒》最大价值。理应可信。可作依据。唯是,若然我们倾向相信「陈瑚的九子在仁宗(嘉佑年号时期1056-1063)那最后的几年为官」,那么,就与陈洪进的生卒年代(914-985)有「太远」的距离,这就理应把陈瑚排除于「陈洪进儿子」的可能範圍外,但又依然是「其后人」才合。那么,会相隔多少代?从中国正史时间来定位,他应该出生于「宋太宗与宋真宗之间那一段年月(976-1021),尤其是真宗的后期」最为合理。这是我的推论。只应相差几代。就只短短几代。我建议我们从「那段历史年代发掘有关陈瑚存在依据」,太早太迟,都不靠谱。(2)、我所以否定了「陈瑚是陈洪进儿子」还有另一理由,是我认为《遗牒》所述的有关「参与征荆南」及「被谪迁龙溪」的那一段「陈瑚旧事」记载,不合中国正史所载宋史与陈洪进情况。我说,陈洪进的子孙不可能介入「宋太祖征荆南」事件,因为陈洪进所治漳泉之地当时是归「南唐」管辖的,又龙溪本来是漳泉,所以也不涉及谪迁。这点《遗牒》不合。而且,陈瑚不但不会是「陈洪进儿子」,反而是因而「泄露」了其实可能并非「陈洪进子孙」。否则,何以「参与」假道荆南征伐潭州?何以因为失败无功,被「谪迁」至龙溪?从整篇《谟/仁翁遗牒》的内文来说,这处是全篇中最大败笔,因为所说「陈洪进的子孙陈瑚事件」偏离正史。
最后,让我大胆建议,宗亲热心钻研宗支文献,无论新旧,无论来源,应同时向中国正史求証。尤其是有名有号的祖先,他离不开他的历史定位。譬如,陈宜中就绝对无可能也不应该试求与陈凤台扯上了「父子关系」,同样,我懷疑陈凤台那一篇《缓金伐元疏》也可能是「造假」的。就像「南雄走妃」那段每个族谱所载传说,如今我们理应已经确实:它与正史不符,只是以讹传讹。我祖台山六村陈遇夫在康熙时候已提出过对那一说「质疑」,写入我家族谱,说年代不吻合。就因为他当年是研习历史的,以史定位,再証其他。我也这样看我们有关宗谱的。
陈天璇(美国松石居书坊)二零一四年四月六日
【注】文中族谱扫描件为本站加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