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孤陋寡闻,好些人并不知道在粤北与江西交界的梅岭古道上,有个叫珠玑巷的地方,更不了解珠玑巷的历史和典故。
珠玑巷最早是岭南以北的先人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中转站。自秦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为躲避战乱、天灾或谋生,不断有中原人往岭南迁移。由于珠玑巷地处梅岭古驿道上,交通便利,周围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沙水河流经过,是一处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许多人来到这里以后都会停下来歇歇脚,暂住一段日子;有些人就干脆不走了,扎下了根。经过漫长的迁移,在珠玑巷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唐宋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据说居住在珠玑巷的族姓最多时达到100多个,总人口超过万人。珠玑巷原名敬宗巷,为免避忌,由唐敬宗年代改名珠玑巷。
那时的珠玑巷俨然是一座古镇,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人流络绎不绝。可惜好景不长,珠玑巷在随后的朝代逐步衰落,许多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先民继续南迁,并成为开发建设珠三角的新生力量,相当部分先民还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欧美国家打拼,成为较早的一批华侨,为日后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珠玑巷成为了珠三角地区许多族姓的祖居,是广府人的发源地,也是众多华侨后裔寻根祭祖的地方。
如今的珠玑古巷仅为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的鹅卵石路。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等古迹。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珠玑古巷现为广东省仅存比较完整的一条宋代古巷。踩着珠玑古巷的鹅卵石路,仿佛又见到了舍己救乡亲的胡妃、开凿梅关的张九龄、流连忘返的苏东坡、在古巷中门手书“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的国民革命军副师长蒙志、留下《梅岭三章》绝笔的共和国元帅陈毅……他们的出现都为珠玑巷增添了美名。
与其他古巷相比,珠玑古巷还有其独特的韵味——盛世修庙宇。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投资重修了古巷,以纪念南迁褚氏族的发祥地。随后,海内外珠玑巷族姓后裔捐资修建了近几十座气势磅礴的各族姓祠堂。与其他地方祠堂展示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祖先发展史不同,这里的所有祠堂展示的是上下五千年华夏族姓发展史,囊括古今中外的族姓名人,体现一种开放、博大的胸怀。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经在珠玑巷居住过的华夏族姓发展史、文明史和英雄史,感受到华夏民族的精深文化和披荆斩棘、顽强不息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珠玑古巷民俗古朴、民情淳厚不协调的是,一些租住在古巷两旁旧居的商人,冒充某一族姓的后代,设立祖先神位骗财。凡有某一族姓后裔进来拜祭时,他们就巧立名目骗取捐款,甚至强行要求客人燃放鞭炮以收取百元燃放费,使许多来这里寻祖的游客十分扫兴。这些害群之马无疑玷污了珠玑巷,更玷污了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