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今的珠玑巷。 高笑 摄 百年前的珠玑巷。百年前的三水县城。百年前的惠州城。如今的惠州市貌。严亮 摄珠玑巷地属韶关南雄。其为咽喉,北接江西红岩地,南望珠江三角洲,从秦汉至明清,都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要结...
如今的珠玑巷。 高笑 摄 百年前的珠玑巷。
百年前的三水县城。
百年前的惠州城。
如今的惠州市貌。严亮 摄
珠玑巷地属韶关南雄。其为咽喉,北接江西红岩地,南望珠江三角洲,从秦汉至明清,都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要结。其为亭驿,梅关在其上,浈水在其下,更是二千余年灭国避战的北族南迁之必由。
公元前323年,楚灭越。越人避楚王统治而南迁,“散居江南海上”。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越人因避秦又一批批南徙。越王勾践后人梅鋗“筑城浈水之上”,越人因称“台关”为“梅岭”。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平南越吕嘉之乱,裨将庾胜在梅岭“城而戍之”。
公元241年,孙权任陆凯为儋耳(今海南儋州)太守,统兵3万讨珠崖,陆凯率部度梅岭而出。
“魏晋南北朝,中原动乱氏族南迁”、“唐末中原动荡,仕宦之家为避战祸而经梅关古道迁徙岭南”、“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靖康耻后,高宗南渡,大批朝廷官吏、平民百姓经梅岭走珠玑,迁入岭南”。
……
一笔笔的历史记载中,战乱、迁徙与梅岭、珠玑巷总是有着难割难舍的联系,北方官宦百姓踏战鼓的咚咚声,一步步地穿过风雪冰寒走进珠玑以南的绿树丛荫。
明末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又云:“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张昌祖上,正是唐玄宗时的名臣、开辟梅关古道的张九龄。据新会《张氏族谱》载:张九龄后裔分迁南雄沙水敬宗巷,八世孙张彻,唐宪宗时进士、监察御史。其子张兴,孝义传家,七世同居,得敬宗旌表,赐珠玑绦环。
古道一开,有谓“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远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珠玑巷也逐渐名闻遐迩,成为100多姓南迁氏族聚居发祥之地。
据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所载,还有27姓,31族。两谱合计为103姓,197族。
珠玑巷彷如一条单行道,千百年来,为南方大地承接着从北而来的人文风情,而一次次的北人南迁,又带了人才、技术与文化,在岭南和珠江三角洲的沃土之上逐次生息开花。
然而,这片避战之地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直面猛烈的战火。19世纪中,西方国家的战船由海而至,用两场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片土地首当其冲。国难当头,封建满清难解,太平天国难解,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难解。
终于,桑梓珠玑的孙中山树旗起义,广州、惠州、萍浏醴……自南方而起的枪炮声轰轰隆隆地向北推进,撼动着京城王朝的根基。也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激情一夜,也翻开了中华史书上的共和一页。
●南方日报记者 周煦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