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亲网-珠玑巷陈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珠玑巷氏族的南迁及其对东莞的开发(3)

时间:2014-3-6 15:03:59 点击:

  核心提示:南雄珠玑巷宋元两代的氏族南迁,对明代广东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要研究广东发展德历史,必需研究南雄珠玑巷氏族的南迁。我作为东莞人,仅就南雄珠玑巷氏族南迁东莞的实况,草此拙文,以明东莞发展之迹。 一、南雄珠...
二、南雄珠玑巷南迁的氏族及其对东莞的开发
    开垦荒芜  明末清初的张穆在《故园茶山记》中曾说:
    茶山,莞巨镇也。背山临水,周围百里皆浅泽,秋夏积水,汪洋无际,中有鹊岩、罗山、台山、凤山诸小岭,昔疍民居其滨。宋以来,诸姓始从此居,相传由珠玑巷至,则皆海内避乱流寓者。 (略)是时茶山,犹荒落也,及宣、成、嘉、隆(霖按:指、宣德、成化、嘉靖、隆庆、一四二六-一五七二)间,科第鼎盛,(略)里皆殷富。  (《铁桥集.补遗》)
    茶山是这样,东莞其他地区也是这样,从族谱或墓志铭之类的记载,可以反映,如宋代翟氏初至东莞,『曾语诸子曰:『人之治生裕家者,亦必有道,齐鲁千亩桑,蜀汉千树橘,安邑千树枣,水居千石鱼陂,皆与千户封君等,是富给之资也。汝曹可自逸自怠乎?』于是日督家人开池养鱼,藩圃种橘,修畦以艺桑麻。凡可以养生之物,靡不蓄之,植之。不数年,家益瞻饶』。其他由珠玑巷南迁氏族的族谱,如此记载尚多,不烦为引述。东莞长安的乌沙、沙头、厦冈、上沙等地,原为海滩,就是由珠玑巷南来的各氏族的辛勤开垦,改造了不良的滩涂淤浦,扩大了耕作面积,传播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使东莞成为南中国的鱼米之乡。
    筑堤修桥  东江横贯东莞境内,  『夏潦暴涨,则濒江之田,常罹其害』2。元佑二年(一○八七),东莞知县李岩,始于京山。牛渡海、西湖、福隆、水南、石贝、司马头等处筑长堤,延袤万余丈,护田九千八百余顷。理宗时,东莞令赵善周重修,修旧堤一五九九○丈。筑新堤一八五丈,涥佑元年(一二四一)竣工3。咸淳间,堤围部分又坏,石冈王氏南来的第二代王仕英,字世表,鉴于『时福隆、石牌诸乡地连沧海,岁遭潦涨,民苦鱼鳖特甚,公率乡人损金,大筑堤防,延袤三十余里,创立桥梁,以通潮汐,众赖长城,始得奠枕』4。人名其桥曰世表桥。
    王仕英的曾孙王梦元,元末,福隆堤『岁久堤坏』,梦元『捐  ,倡乡人共修筑之,民至今赖其利』5。
    王氏两次修堤,保障了农业生产,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其功是不可没的。
    传播文化  南来的氏族,很多是官宦之家,或游宦至此,或致仕隐居,或避乱南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来莞以后,其子孙承其家学,仑窗苦读,获取功名,晚岁归田,亦多讲学,或终身不仕,以教育为乐。兹举数例:
    李用  祖卓为朝汉大夫迁东莞白马,用精研理学,以讲学为生,『士之从学者,馆无虚日』6。
    翟杰  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  『乞休归建桂华书院,集四方英杰相与讲学』7。
    梁文奎  文奎为板石梁氏来莞第二代,官监左藏左库,致仕居家,建迎翠楼,  『讲学其中,四方多就质焉』8。『时从学之士,裹粮景从』9。
    罗亨信  永乐二年(一四○四)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四年,丧继母,守制居家,在莞城城西开馆授徒,『凡宗人,朋旧子弟咸不受束修,如是三年。景泰元年(一四五○)致仕,在莞城建义斋(免费读书的学校),『延师教子孙与族人,里邻子弟』。  (俱见明罗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公年谱》)
    黎晦  先世从虔州来,居学右(今属莞城罗沙管理区),淳熙(一一七四-一一八九)间,东莞令王中行『议迁学,晦请曰:「某有地在东城外,术者谓当世出科第,与其私之吾家,孰若公之一邑!」中行大喜,遂因地建学』10。这就是宋、元、明、清、民国的学宫(抗战期间,日本兵驻于此,破坏严重,一九五一年全部拆除》。其四世孙黎友龙,仕元为校书郎,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出  建学宫旁之经史阁,『会众工,亲执策督役,不三月,轮换一新』11。
    翟龛  咸淳六年(一二七○))乡荐第一,为东莞主簿,宋亡不仕,建聚秀楼,延士讲习其间12。
    黎献  黎友龙从弟,富于学问,弱冠,以授徒为乐,成就甚众,曾编类书《事类蒙求》九卷,以为教学课本,『一时多传诵之』13。
    罗亨信之子罗泰,与北街何氏后代何潜渊及陈靖吉等组『风台诗社』于道家山凤凰台畔(在今东莞印刷厂内),推扬风雅,使东莞诗风,一脉相承,至今不替。
  由于有这些不计功利,热心传播文化,努力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边远之区才得以发展。
    培育人才  由南雄南迁东莞之族,很重视对自己后代的培育,重视文化的继承,宋明两代.外地来东莞之族,功名鼎盛,由南雄来莞的占其中很大的比重。宋代,东莞进士(连特奏名进士在内)共三十三人,可考知属由南雄南迁之族的有十三人,占39.4%。其中有些一家三名,或兄弟同登科第。如翟杰及其侄景先,梁文奎与其侄梁该、梁诩、李春叟与弟得朋等。明代,东莞进士共六十七名,可考知属南雄东莞之族的共十六名,占23.88%,其中有一家父子三人成进士的,如祁顺与子祁敏、祁敕。
    这些由南雄南迁的氏族中,在东莞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重要人物,今择其特出者。略叙如下:
    李用  李用为白马李氏的第三代,弃科举,潜心理学,自号竹溪,着《论语解究》。李昂英进之于朝,宪使周梅叟等交口荐举,宋理宗特书『竹隐精舍』匾赐之。德佑二年(一二七六),使其婿布衣熊飞起兵抗元,兵败,李用浮海至日本,以诗书教其国人,年八十一,卒于日本。『比死,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至今莞人送丧皆用日本鼓吹,号「过洋乐」。』11。现在莞人士葬,仍用『过洋乐』。李用渡日本从事文化传播,较史学界艳称的朱舜水要早四百余
    何真  是员头山何氏的五世孙,元末,以军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擢江西、福建中书省左丞。未几,中原大乱,何真保障两广。当明太祖即位。征南将军寥永忠下广东之时,何真送表纳土,使祖国统一。封东莞伯。
    罗亨信  为东莞英村罗氏的七世孙,即组织九十七家南迁的罗贵九世孙。永乐二年(一四○四)进士。因事眨为交址(今越南)镇夷卫吏。交址郑公正作乱,亨信剿灭之。任宣府、大同巡抚十多年,有政声,边防充实。正统十四年(一四四六)败也先的入侵,以功进左副都御史。
    祁顷  为梨川祁氏八世孙。天顺四年(一四六○)进士,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出使朝鲜,折朝鲜国王傲慢之态,却金珠珍宝之赂。历山西右参政、福建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为封疆大吏数十年,囊无余金,以廉洁称于世。
    陈益  北栅陈氏之后,万历八年(一五八○)浮海至安南十年,获蕃薯种归,在祖父陈志敬墓侧(在今虎门金洲小捷滘)扩种三十五亩,『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5。陈益是我国引种蕃薯的第一人,比福建陈振龙由吕宋传入蕃薯早十二年。
    谢重华  南社谢氏之后,明亡不仕,以种香植荔为业,培育出荔枝名种『素馨囊』6。
  从南雄迁莞的重要人物尚多,限于篇幅,不作赘叙。
    三、结  语
    南雄珠玑巷,是古代由陆路入粤的咽喉,是中原氏族南迁珠江三角洲的中转站。当中原变乱之际,南来之族。暂住南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找到适合发展的地方以后,就继续南迁。以广州、南海、中山、顺德、番禺、东莞、新会等地家族的历史来看,氏族的南迁。唐则无闻。明则少见,多者为两宋,次则为元,两宋之时,北宋、南宋之际,南宋、元代之间为最繁,其中以绍兴元年罗贵为首的九十七家三十三姓大规模南迁为最着。在东莞来说,外地迁来的,以南雄为最多,从南雄迁来的氏族。在开发东莞,繁荣东莞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
1. 《琴轩集.宝安翟公寿藏志》。
2. 「民国」《东莞县志》卷二十一《堤渠》。
3.「民国」《东莞县志》卷二十一《堤渠》、宋钱益《增筑东江堤记》。
4.明袁昌祚《宋处士世表王公墓志铭》。
5.元黄常《王府君墓志铭》。
6.「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李用传。
7.阮元《广东通志》巷二七○翟杰传。
8.「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粱文奎传。
9.《崇桂堂粱氏族谱》卷十四。
10阮元《广东通志》卷二百六十九黎晦传。
11.宋李春叟《重建经史阁记》。
12.明张二果《东莞县志》卷五翟龛传。
13.阮元《广东通志》卷二七一黎献传。
1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
15.《鳯冈陈氏族谱》卷七。
16.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八、卷十五。
作者简介:
杨宝霖,一九三六年生,字倩文,广东东莞人。一九五七年始为中学语文教师,一九八二年奉调入华南农业大学任教,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副教授,一九八九年因家分雨地,调回东莞中学任教,一九九○年诐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兼任东莞市语文研究学会顾问、东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农吏学会副秘书长、理事。除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外,专着有《词林纪事补正》,并整理宋代大型植物类书《全芳备祖》。

作者:杨宝霖 来源: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陈氏宗亲网-珠玑巷陈氏研究(www.chens.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陈氏宗亲网 南雄珠玑巷陈氏文化研究会 南雄珠玑巷颍川联谊会 联合主办
  • Powered by laoy! V4.0.6